首页 -> 2007年第6期

心理学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

作者:余金本




  每位学困生都有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学习,仅采用现成的教学原则和一般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事半功倍。长期以来,笔者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现谈谈一些做法,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怎样才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就要了解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哪些是感兴趣的,哪些是不感兴趣的。除了少数智力较弱的学困生外,不少学生往往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受家庭环境、社会影响造成的。这些学生学习进取性较差。一般讲,他们对课文中需要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才能获得的知识,对抽象、概括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对自己认为不需要多动脑筋的某些课外读物(如武侠小说等),对形象具体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培养他们对不感兴趣的知识感兴趣,引导他们把不好的兴趣转变到好的兴趣上来。以前,笔者在班里举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刚开始,大家都跃跃欲试,争抢回答,想获得好名次。可不久,几位学生就窃窃私语,或拿出其他课本做作业,有的甚至低头看连环画了。事后,向这些学生了解,他们认为:小型的竞赛我们很感兴趣,但是题目这么难,都让学习好的同学抢答去了,我们只做陪客,还有什么兴趣?这就引起了笔者的一番思考:怎样通过小型多样的比赛,引起学困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复习与掌握呢?嗣后笔者就把语文知识的各种比赛分两部分进行:中上的学生一类题目,中下的学生一类题目,对中下学生的知识题放低了要求。这样就使学困生有答对题目、获得名次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浓厚了。竞赛只是培养学困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而目的是要通过比赛让他们愉快地去掌握知识。
  其次是培养习惯。学困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他们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有许多表现形式。如何按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培养学困生集中注意力,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看,一个学困生要在四十五分钟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教师的努力,让他们的注意力在较长的时间内相对集中,是可以办到的。
  只要在一堂课里,不是采用“一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以引起学困生的无意注意的。例如:有时用直观形象的教法;有时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问难质疑;有时让学生速读、领读、集体(或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领读;有时分小组讨论;有时用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总之,采用形式多变,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中,教师还应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积极培养有意注意的良好习惯。如一次在批改作文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文章很感人,就把这篇文章打印后,分发给学生讨论,并在作文讲评课中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后这个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能认真审题,积极思考,有目的地去模仿、学习一些范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可见,教师应及时发现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通过点拨、帮助、鼓励,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再次是指导方法。有的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造成的。例如:阅读不懂运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办法,又不懂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写作,常常不知道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等等。特别是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他们读书很认真,读后记不住,心中很苦闷。对于这样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谈谈记忆的方法,尤其重要。笔者给他们讲了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意义识记的作用,指出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坏处。心理学告诉我们,用全部的时间来诵读记忆不如用部分时间进行尝试回忆来记忆好。在课堂教学时,对于要背诵的材料,笔者先让学生默读二至三遍,然后让部分已记住的学生背诵,让其余学生认真听,进行尝试回忆,这样记忆的效果较好。对背诵内容较长的文章,可允许学困生分段背诵。学困生在有效的学习方法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最后是适当辅导。这是指课后辅导。对学困生课后进行补缺补漏的辅导,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辅导中,第一,应适量,不可搞持久战术。学困生学习责任心本来就不强,课后又有自己的爱好,天天加班加点,过多地侵占了他们喜爱的活动时间,就会适得其反,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感和反抗情绪,辅导就不会有多大效果。所以辅导要适量,而且要尽量同他们的活动时间不冲突。第二,要注意辅导的“四性”: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不是对已讲内容的再重复,而应有重点性和系统性。在辅导中应使他们真正明确课文的重点内容,掌握难点知识。辅导要有启发性。在辅导时,教师可以出几个题目让他们思考,也可以让他们质疑,在讨论中让他们消化和掌握旧知识。同时,辅导不是告诉学困生现成的答案,而是点拨启发他们的思维,帮他们多动脑,使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辅导还要有针对性。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指出其症结,方能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余金木,教师,现居福建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