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美的体验

作者:陈筱榛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其中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内涵。要让我们的学生徜徉于那美的世界中,尽情地领略美的风姿,汲取美的甘霖,那么教师必须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捕捉美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变换形式,感受美
  
  从美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是“文质统一”的。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就是要求文质统一的思想。其实,“文质统一”的问题永远是人类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作品中的“质”指具体的授课内容,“文”指的是授课的形式。传统的教学对授课的内容非常重视,授课的形式比较单一,多采用“注入式”。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单调而缺乏变化。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方式,则会产生如鲁迅所说的“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盘冷水”般的恐惧感,更不要说引起审美愉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内容的同时,必须重视其相应的形式。活泼、多样的形式,学生每天感受它,心里舒服,精神愉快,从而产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那么“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基于这种理念,我在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如采用讲读法教了《过秦论》,教《六国论》时,我就采用比较法教学。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比较这两篇文章的文体、讽刺对象、议论的内容、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其位置、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写作意图的异同,不必串讲。诗词教学,我侧重于朗诵法。首先是自己范读。情到真处,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痛苦忧伤。教师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师生共同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创设了和谐、浓郁的课堂气氛。而后,学生争相朗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可能比繁琐的理性分析效果更好。
  
  二、透过文字,咀嚼美
  
  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语文课的美无处不在。学生能感觉到,但往往理解不深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他们咀嚼、感悟。咀嚼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深刻理解把握形象。例如,《琵琶行》中,“琵琶声停欲语迟”之句,就很值得咀嚼。简单的七个字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破碎的心,面对一个陌生人,又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含蓄,内涵丰富。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鉴赏能力,领略诗歌特有的魅力。
  
  三、展开想象,再现美
  
  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它能够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的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设置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就更能体会,理解文中的深层的内涵。如教柳永《雨霖铃》一文,教学过程接近尾声时,学生还沉浸在柳词的意境中,我播放乐曲《送别》,那凄清冷落的送别场面,缠绵哀怨的曲调,使课堂又掀起高潮。一下子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此时,学生借助音乐,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与作者会面,并达到心灵的契合。
  当然,学生想象类型是多样的。为此,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
  
  四、通过形象,鉴赏美
  
  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胸臆间自有万马千军在奔突疾进。不由得激起我们对自己所熟悉的英雄人物历史功业的崇敬和向往;白石老人留下的许多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哪怕是一把破蒲扇、一朵残莲,也能给人带来夏去秋来的联想。在美的鉴赏中,我们会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鉴赏活动,都会获取无穷的乐趣,得到无尽的陶冶。教学《致橡树》时,我首先抓住六个意象群“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赏析,让学生领悟这些都是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男性的扶助上,忘记了自身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健,完善筋骨。假如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于健全、完善,而是走向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树立了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鉴赏屈原、文天祥等人的形象,让学生接受崇高的人格力量的震撼。从而使他们受到了具体、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始终让人感受诗情画意,青春飞扬。鉴赏这类课文,学生所受性情的熏陶的程度不是空洞的德育所能企及的。
  我们称道“美”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就要努力在实践中发挥这种作用。成功的课堂教学,该不断给学生美的体验,让他们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美感。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是人们所批评的“误尽苍生”了。
  
  陈筱榛,教师,现居浙江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