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谈间接表达的方法

作者:梁心清 周晓星




  间接表达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下面笔者略谈一二。
  一、以物达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借花的悲惨遭遇来慨叹自己的不幸身世。
  二、以人达物。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借西施来描写西湖。
  三、以实达虚。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这样写时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里把抽象的时间写成有脚、有影的具体事物。
  四、以虚达实。王蒙的《榴莲》这样写榴莲:“榴莲确实与众不同,大香若臭、甚细若粗、美极而丑、贵极而贱,享盛名而排斥于堂室之外,牵梦魂而难登大雅之乡,来睹而惧,即见而惊,食之而喜,谈之而笑,别后念念,未知就里,是真的喜欢它了吗?还是为它的命运所吸引?是同情、是羡慕、是嗟叹还是不平呢?慕其名,究竟算不算它的知音呢?世界上已经有了那么多万紫千红的水果,又何必再来一个叫人议论、叫人为难的榴莲呢?难道还嫌我们的口味我们的诸种说法太简单吗?”这里用香、臭、细、粗、美、丑、贵、贱、享盛名、牵梦魂、惧、惊、喜、笑、念念、喜欢、吸引、同情、羡慕、嗟叹、不平、慕其名、知音等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事物——榴莲。
  
  梁心清,周晓星,教师,现居广东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