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读苏轼的《赤壁赋》偶得

作者:张 涛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选入高中教材的《前赤壁赋》以泛舟赏月为题材,用画笔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借洞箫幽怨论辩人生,融感情于景物,寓悲愤于旷达,用语缜密,意在言外。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出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长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足见苏轼用语之匠心。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可谓片言居要,一语三得。
  一是体现了选材的集中。文章虽写赤壁月下泛舟,却没有细切的山川风物的描绘。文中写月、论月的句子不下十句,而景物描写只围绕着“江”和“月”,为后文“写志”奠基。大有触景生情之意,托物言志之功。自然,作者摘句引文当与“月”相关。这句“月明星稀”提取曹操的《短歌行》,一方面与上段的“诵明月之诗”两句为同一机杼,二方面与下文借江月说宇宙论人生虚实相生,使全文的景物调动上集中于一物。可谓片言居要,恰到好处。
  二是体现了结构的精巧。“结构”往往反映作者的功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句同样起着前勾后连、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由“物”而“他人”而“自己”,由“景”而“情”而“理”。客人借着景物、地点的关合,从眼前的明月、江水,想到曹操的诗,再由前人的作品生发出自己的感想来,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尽管这是“客之言”,但作为赋采用“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表现形式,客之言其实是作者思想的一个方面,是矛盾的张本。因此,客之言乃作者之思。苏轼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希望的是“抱明月而长终”,引发下文推广开去乃是对月理的领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如此一语,既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又唤起下文的议理。
  三是暗点了作者心志。这一句引曹操诗句,可谓用典。用典在于用意,在于曹操的人才观,间接的体现了苏轼的生活态度和政治追求。从文中所唱出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可以看出苏轼忠君之殷切,用世之迫切,建树功业之急切。引曹操一语正说明苏轼认为他就是那只“乌鹊”,是“千里马”,是经邦济世的人才。要的是曹操那样的“树枝”,那样的“伯乐”,那样的唯才是举的环境。当作者读懂了曹操一生不过如此时,苏轼开始适应现实,不去追求那不现实的境界,而借面前这风清月白的环境淘洗自我。这事实上是对政治的艺术追恋。
  如果引用曹操的《短歌行》中其他诗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虽能点化作者的政治情怀,却冲断了选材的集中、结构的严谨,更不符合触夜月江境生人生感慨之情。
  
  张涛,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