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三力合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魏孝明




  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指向多元目标的人才,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师也要减负,要减负增效。目前,教学任务重,要求高,学生忙于题海、考试,教师苦于书山、作业,围绕着中考、高考这根轴超负荷地运动,怎么也摆脱不了以它为半径的圆。怎样走出困境,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百思不解的课题。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师自然而然也就减负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1、首先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就必须对这一部分的学生进行超前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要求、任务、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指导他们预习,形成一种超前意识,然后对全体学生统一布置,个别要求,因人而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对语文都产生一定的兴趣。我们用A表示较好的学生,B表示中等的学生,C表示较差的学生。教师超前引导A,再由A帮助B,B带动C,现以每班50名学生为例,设有A学生lO名,B学生20人,C学生20人,设计方案:
  师——A——B——C
  对预习、作业、练习等可采取让学生之间先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互查的同时,他们都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老师给学生的面批。而后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略加评语,以鼓励为主或适当给予指导。对少数特差生由老师直接检查、指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一般地来说,一个学生学到了知识以后,非常乐意帮助别人,尤其是初中生,因为这是一种展示自我的好机会。这种方法,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约半年时间,大部分学生也会产生一种超前意识,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与技能,再用不着老师罗嗦了。学生的势能好比一个物体,放置的位置越高,势能就越大。一个学生越先进,成绩越突出,他在同学们的面前威信也越高。
  2、语文离不开生活。可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语文以及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上的;讲一些文学家的故事。全方位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求知欲。
  3、建立教师小书库。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自购配套练习册、竞赛用书,作文选或其他较好的有关课外读物,让尖子生广学博览,开阔视野,勇攀高峰。
  
  二、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
  
  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传统的接收法与现行的发行法各有利弊。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我进行过这样的试验,教文言文一个班以讲授为主,另一个班以发现为主,结果发现,以发现为主的班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但在讲解内容时,教师必须作适当地分析。启发他们答题、归纳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较好,在难度大的知识点上必须及时点拔,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从实践——理论——实践。
  
  三、要给学生注入活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优势,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要重点备方法、备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使用好时间的最大值,放出最大的光和热。教学中必须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光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希望。在课本、练习册、试卷等素材的处理上,有选择地供不同学生的使用,切忌一刀切。书上的练习、习题等尽可能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从而减轻学生的劳动强度,少做无用功,提高学习效率。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堂上允许已经学懂的学生自己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看看有关课外读物。在教学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悟出道理,即是下位也无妨。要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与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好处的。这种方法短时间内不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会愈来愈明显。
  
  四、要给教师注入活力
  
  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求全责备,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学有一名师《谈骨气》从导入、设疑、启发、交流、引伸……整节课从导入到结束,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小结,只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转入下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该怎样评价?因为是名师上的,未上之前,就定下了“好”字;若是无名小卒,是否有下岗的危险?
  再例:一位普通中学的教师调入重点中学后,身份陡增,这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还是名校效应?当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要是金子,一定会闪光,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五、要使教、学、导三力合一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灵感,教师要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灵活处理,随机应变。教师要给学生注入活力,领导要给教师注入活力。要提高教学效率,放手式的教学不可取,机械地读书不行,僵化式的管理也不行。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导有艺术。教师要研究教法,学生要有灵活的学法,领导要改变看法,要使教、学、导三力合一,利用集体的智慧走出教学的误区。
  
  魏孝明,教师,现居江苏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