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作者:赵 扬




  一、语文教学出现新的形式主义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看,新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它的目的在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乏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了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它将有用的方法泛化,并视之为万能。例如,课堂结构基本上都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即使浅显的问题都要来一个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有的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未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更不用说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语文学习是体验和思维的生成过程,如果中间缺乏一个“沉浸”于言语中的必需环节,学生就难以酿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成果。集体讨论、争辩必须建立在品足言语滋味的基础上,舍此有可能“失本”。再如,语文对话教学的形式化。有的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前“预制”答案,甚至对一些本可以开放的话题也步步套问、竭力诱导学生“入吾彀中”。即使不“预制”,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内容又给予过分的宽容,甚至包庇。
  
  二、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语文个性化教育是指语文教育能够突显作者、教师、学生的个性并能有效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甚至也包括教学结果及其评价。
  (二)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要性
  (1)个性化教学是整个社会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呼声
  现代社会对个性张扬的人的迫切需求,使得教学也面临个性化的需求。千人一面的语文教学风格不符合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学的多样化才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形成多样化的语文教学风格,才能有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局面,才能有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
  (2)个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反思教改历程,我们不能不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重新进行评估、判断和认识,为什么于漪、魏书生等先进教法在一窝蜂地普及或推广之后难以见到满园春色的景象?确立教学个性化理念,是打破僵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我们的目标是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发展学生个性,这种平衡的教学观应该得到大力提倡,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要求,也是我们不可推却的责任。
  (3)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堂要素个性化的基本构架
  语文个性教育的主要环节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教学的个性,需要长久地锤炼;课文展示的作者的个性,需要足够的发掘;学生学习的个性,需要爱护地培育。还应当看到,个性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追求的是求异标新。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把求异思维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追求多向性、独创性、灵活性。
  
  三、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一)张扬教师个性,以个性培养个性
  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富于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由于思想认识、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品质修养等的不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总会表现出他对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有的巧于设疑;有的逻辑严密;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情横溢。在教学中教师应追求自己的风格,充分显示自由创造力,潜心锤炼和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风格、节奏。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教师的思想解放,很难想象一个跪着的教师能培养站着的学生。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就大声疾呼: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立足课堂,营造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改革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点拨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讲练结合法等教法。要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质疑,培养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如在学习《散步》这篇课文,笔者只预设一个问题:“一家人散步出现了什么矛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矛盾的解决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生成其他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研讨。教师再针对生成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地探究,学生不仅感受到自己父母的社会责任,还认为子女要多理解父母,对父母做的不够好的要能委婉地提出批评。文章的主题就很快凸现出来了。
  (三)对话文本,挖掘个性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本中大量富有个性的作家写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要创造环境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达。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为我们如何看待金钱和亲情打开了一扇窗户。如果教师把这篇小说的主题定位为是揭露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那是对作者及这篇小说的亵渎。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就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再嘲笑“我”的父母。学完课文后,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这样的读后感:
  小人物的挣扎(节选)
  在这篇小说里,“我”是重要的线索性人物,他同情,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不可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嘲笑自己的父母。与此相反,小说中的大量描写都集中在对“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我”的父母其实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生计奔波、为子女担心,贫穷使他们不能不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不能不把自己生活的目标放在经济状况的好转上。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的世界里,生活在经济世界的金钱关系中,我们也不能不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所以,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自己道德上的弱点。
  (四)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要拓宽阅读空间,让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对读书方法进行指导,强调勤做读书笔记,常写读书体会。要丰富阅读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读书比赛,进行旧刊交流活动,举办朗诵比赛、故事会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改开辟的新的学习领域,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有待师生一起用创造性的劳动来共同构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能学习观察的方法、访谈的技巧、资料收集的能力、协作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五)开放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太多的框框条条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不断丰富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不竭源泉。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特别是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要尽量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不管是新颖的开头、结尾,或是所写的一件新鲜事、一个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应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呵护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差别,重视差别,这才是个性教育。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笔者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改得真妙,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细节很真实,说明你能认真观察生活。”这些鼓励性的语言费时少,效果好。
  (六)着眼课外,广辟个性发展的渠道
  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基于此,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故事会、作文竞赛、办手抄报比赛、收集广告词比赛、开展文学社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针对当前广告中的滥用成语的现象,我们要求学生进行收集。学生列举了“无所胃惧,咳不容缓,天尝地酒、默默无蚊、有恃无恐、随寓而安、随心所浴”等等,这些都是盲目篡改成语的例子。学生们认为这种随心所欲的编造,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并导致语言向一个很不好的方向发展,造成汉语的不规范化。
  (七)注重过程,实施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要使学生能自由的,大胆地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充分实施发展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避开学生之间的竞争,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特别留心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学习信心。笔者在教室划了一块“语文风采”,将学生自己觉得满意的习作、读书笔记、书法作品等展示在上面,鼓励学生努力做到比昨天有进步。不管自己语文成绩高低,学生都能从“语文风采”栏里看到自己的语文作品,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惟有如此,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独特个性的濡染下走出死气沉沉的精神洞穴,教师才能放眼语文教学世界的天光云彩,使课堂成为展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亮丽舞台。
  
  赵扬,教师,现居浙江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