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应重视文言文教学

作者:刘正军




  语文是传播交流的工具,而文言文则是桥梁,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是承载中华古典文化的工具。但是由于古今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乎,许多学校和老师采取了“淡化”、“略化”、“弱化”文言文的教学,美其名曰:减负。其实这种不该“减负”而“减负”的做法,既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更对学生的后期学习产生了无穷的祸患。
  
  一、重视并加强文言文的教学
  
  l、是传承文化、继承文明的需要,是课程目标的要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多年的文化,很多都是靠文字作为载体予以传承的。理解文化历史、吸收文化精髓,就应该读懂这些文字。毕竟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而初中的文言知识积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总目标”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这些文言作品大多是古代作品的经典,很多作品流经了上百年,甚至流传了上千年。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而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现代的中学生,世界的将来就是他们的,因此他们理应承担起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义务。更何况这些古代作品中还蕴含有许许多多古人的智慧,传递着民族的思想脉搏。
  2、是衔接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与初中教材每册两个单元文言文相比,高中教材每册书有三个单元是文言文,占课文内容的一半。不仅篇内容加多、篇幅加大,而且难度也大得多。许多高中教师埋怨学生初中文言文基础薄弱,难教;而很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抱怨不适应语文学习,难学。这些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强调朗读,加强背诵,重视积累。记忆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不仅可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声韵美,而且还可以培养语感,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朗读和背诵就是文言文学习的“原始积累”阶段,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写作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经典的名句,不仅可以起到“言不必己出”的作用,还能够达到增添文采、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2、加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学习。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由于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总有一种陌生感和恐惧感。如何消除这种陌生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应该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比较联系入手。
  例如:《两小儿辩日》中“及至同中如探汤”,“汤”的含义很陌生。但有些同学知道“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当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时,同学们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又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走”,体现了宋濂还书的及时、为人的守信、求学的恳切。“走”的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走马观花”、词语“逃走”意思相同,都是“跑”的意思。其实用心观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3、善于归纳总结,发现规律。比如文体知识总结,初中文言文学过的文体有:说、游记、传、序、书、小品、表、寓言、铭文等,要发现并归纳总结这些文体的特点。每一篇文言文都应该从通假字、古今意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成语由来、特殊句式(如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等)、常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等各方面进行归纳。同时注意把不同课文中出现的相同句式、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归纳、小结。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4、把握文中重点、难点语句。或是特殊用法、或是点明主旨、或是千古名句,对这些句子,一方面要会翻译,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它在文章的重要作用,并且还要掌握在现代汉语中赋予这些语句的新含义。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用法、典型意义的句子和名句,更应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之”的用法);“醉翁之意不在酒”、“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点明主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苟富贵勿相忘”(千古名句)等等。
  5、注重情感熏陶。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语轻文,文言文教学也成为了一种相当工具化的教学。针对这种现象,《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主张。其实,语文教学中既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体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要体现人的精神魅力。课本所选文言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在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人文性的学习。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也无论是小品文,还是论说文,这些作品都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亦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安贫乐道,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飘逸洒脱,甚至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学习心得,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坚贞……这些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前人的智慧结晶。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重视这一点,那么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起到很好的作用。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文明、包含着民族智慧,经历过历史风雨的洗礼而流传至今。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秉承文化传统做出应有的努力。
  
  刘正军,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