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浅议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作者:高仙红




  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想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或“人心营构之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象”有着暗示性、丰富性、特定性的特征,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必须理解这些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只有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的哲学意味,提高鉴赏水平。
  我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水是灵性与温情、朴素与博大、浸润与滋养的,是水浇灌出古老而清纯的“东方文化”。水在中华民族的观念当中代表着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心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水意象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文中最频繁、最具有活力和表现力的物象。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的优秀古典诗词,我们撷取其中一部分来了解诗词中“水”的诸多意蕴。
  一、古代诗歌中水往往象征着阻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
  《秦风·蒹葭》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描写了这样一幅景象:金秋拂晓,露浓霜重,芦苇沾满晶莹洁白的霜花,诗人在河边翘首伫立,透过袅袅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河对岸,那就是“伊人”的所在。“伊人”长裙飘飘,袅袅娜娜地出现在诗人的视线当中,可是诗人和“伊人”之间隔着一道河水,可望而不可及。诗人时而逆水而上,时而又顺水而下,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她接近她,但都无法达到伊人所在,她仿佛在水中的孤岛上,仿佛在水草交接之处,又仿佛在水边的沙滩上,给人咫尺天涯的感觉,显得神秘莫测,虚无缥缈。因为有水的阻隔,《秦风·蒹葭》为我们营造了扑朔迷离、意象朦胧、神秘莫测的意境。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叹息声声,泪落如雨。最令人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两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烁烁水光“脉脉不得语”,无法互诉相思。仅仅一弯既清且浅的河水,就让人饱尝离别相思之苦,这真是让人铭心刻骨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啊!
  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一词中写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共饮一江水,却又不能想见,只有刻骨的相思。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由于江水,爱情在这首诗中被写得缠绵悱恻。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其不同作用,也具有了不同的情感意义。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河流曾给人们的交通往来造成了很大的阻隔和困扰,它令近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因为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的象征,所以,在古代诗歌中“水”往往象征着某种阻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
  二、水有着纤柔深渺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爱情的深沉广远,恰似水之悠远绵长;爱情的跌宕起伏,如同水之汹涌澎湃,于是,人世间山长水远的友情和水乳交融的爱情便常常与水一脉相连,许多抒写友情与爱情的抒情诗篇更是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正因为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它似乎正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
  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自己的青春像花一样空自凋谢;“水自流”,是说丈夫远行,如同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李清照既感慨自己的红颜易老,更为丈夫无法与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一位善于描写水的诗人。在大量的送别诗中,李白把深沉却无形的友情赋予眼前有形的江水、河水、潭水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的深情厚谊借流水意象得到无限的扩张。这些比喻,多在诗之结尾,既十分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如余音袅袅,感人肺腑,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从上面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别思。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种愁除了春愁苦恋,也寄寓了国愁家恨、人生多舛的悲凉之情。这样的名篇数不胜数。
  三、滚滚东流之水,寄托了诗人关于时间、青春、生命、功业的无限遐想。
  李白性格豪迈,富有英雄意识。他笔下的“水”意象多为大江、大河、沧海,有着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气势,显得特别神奇阔大。李白诗中有大量的黄河意象描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这一奔流汹涌、博大壮美的意象寄托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与诗人的个性和人生感悟符合,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充分展示了李诗恣肆汪洋、豪放刚健的诗风。
  李白还善于对常见的水意象进行大胆的想象:“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六首》其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以山为喻,形容浪之凶猛的气势。就水奔涌前进,难以阻挡生发奇妙的想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生动贴切,响落天外。李白的诗歌中的意象拥有巨大的力量显示出壮美、崇高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总能让人感受到他豪放的性格。
  杜甫《登高》一诗的颔联中,诗人仰望纷纷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写下了他最经典的表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去的长江水波涛滚滚,奔泻而下,充满着吞噬一切的力量,过去的岁月和人生随滔滔长江一去不复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这种情感发挥到了极至。李后主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幽居汴京的日子里,后主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古人常用山河指代国家,在国势日衰变乱日亟的时代里,江河湖海演奏的是时代的怨曲与悲歌,水声呜咽盈耳令人不忍卒听。“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腾倾泻,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诗人登上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想当年,这里曾经上演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剧。可是,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徒留惆怅,只有亘古不变的滚滚江水向东流。
  诗歌是个性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从上述古诗词来看,“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胜枚举。“水”象征着某种障碍、困难,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象征着绵绵不断的友情与爱情,寄托了诗人的春愁苦恋,寄寓了国愁家恨、人生多舛的悲凉之情;江水滚滚东流喻光阴易逝,寄托了诗人关于时间、生命、青春、功业的无限遐想。在历史的兴衰更替中,水流无限,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人。因此,古代诗人才会如此钟情“水”,才会有如此之多的关于“水”诗词逾越数千年,仍让人遐思万千。
  
  高仙红,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