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词三首》鉴赏教学案例

作者:熊艺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也是我国五千年古老文化中的瑰宝。而爱情、亲情以及由爱而生的离愁别绪永远是诗词中的永恒话题。于是乎望明月而生情,见落花亦情深;伤心时,花儿亦为我悲,鸟儿亦为我愁。博大精深的唐诗,包罗万象的宋词,无一不让文人墨客倾倒于它们的雅韵幽香。而对于初读词的高一学生而言,年代久远的深奥古诗词无疑是拦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屏障,更难说去嗅古诗词的幽香了。于是我准备了一堂鉴赏课,试图跨越时间隧道,打开同学们尘封的心结,让他们通过读词、唱词,记住词的韵律,回味词的魅力。
  
  第一节:感性认识“触摸”词境
  在这一节里,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图片、声音、动画、音乐的造势,充分调动了大家耳目视听的积极性,让大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投入本节课的活动中并积极参与。首先,我用罗海英的一曲和弦乐《明月几时有》给全场一个悠扬优雅的古词氛围。这一下子唤起了大家的共同关注:原来苏轼的这首《明月几时有》可以这样演奏,旋律竟是这般优美。于是大家不知不觉地唱和起来,在传唱之中我们顺便复习了初中学过的这首古词,通过大家简单的回顾,我再加以点拔深发还原其中的意境与思想意义,看到大家的惊喜的表情,我明白:孩子们对词的畏惧畏难的心结在慢慢打开,在他们的心中燃起了(对词)希望之火。
  然后我打开文件把读本第60课《词三首》载入大屏幕,并配上作者照片及与词相关的画面,让大家一起朗读三首词。在学生朗读之后,我把每首词配制的画面一一作介绍,在李白的《菩萨蛮》中给出了李白的相片及高楼眺远的画面,突出高楼、平林、烟、寒山的布景;在《蝶恋花》中给出欧阳修的相片及闺中少妇静坐的画面并让学生想象这位忧伤的女子所居住的环境以及她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在《长相思》中明确作者的身份及画相后,给出一张塞外风云的图片,让学生设置一个情景,这些行军的将士到底是过怎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又如何?
  在引导学生读词的同时,我要求大家以“情”为切入点,置换角色,还原画面,即把自己想象中词的那个人进而揣摩“我”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我”心中到底是在想什么?
  比如在《菩萨蛮》中我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旅人,黄昏时刻我站在高楼上凭栏远眺广漠的平林上慢慢浮起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望着寒碧的山光,暝色悄悄地降临了;所谓“落日余辉水悠悠”,此时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暝色撞击,内心深处的那个伤痛正在升腾,“我”空落落地站在“玉阶”上,偏偏这归巢的鸟双双飞过眼前,“我”不禁发问为何鸟归人不归呢?鸟儿不语,“我”惟有远远地遐想归期,想象着跨越无数个长亭与短亭而至家门。
  在我的启发下,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这首词还可以是一位少妇登楼远眺,思念丈夫,不能只是定性为旅人游子,于是我问他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回答说:“玉阶空伫立”,“高楼”还有“宿鸟归飞”这些意象应该多是女子的触景生情之物,且女子更容易伤感,多愁善感,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后,我心中一喜,看来同学们已经敢于动脑想并用口讲了。很好,分析有道理!那么假如这是一位女子思念征夫的话,画面又是如何的情景呢?大家能不能顺着这个思路想象这位女子思念时的情状?于是我顺势又让大家作进一步构想:假如你是一位情景剧的导演的话,你又怎样让这位主人公表演呢?
  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后,我班一位素来喜欢古词的女同学为大家描述了她的设想,以下是她的原话:“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烟雾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薄纱,周围的连绵的远山,似乎笼上了一层寒气。让人徒然增加一丝悲凉情调。夕阳西下,天空艳丽而凄美。倦飞的小鸟一只只飞回巢中,闪光的湖水荡漾着,波光粼粼地。伫立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望江楼上,那个柔肠愁结的思妇,她心中连绵的愁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倚楼’。疾飞的宿鸟双双归巢,我思念的人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归呢?徒见暝色之中,寒山之外无尽的长亭短亭,归期如梦,柔情似水!”当她讲完之后,同学们给这位女生以热烈的掌声,同时在座的听课老师也颔首认同,我又是一喜,原来大家对词的认识并不是没有美感和想象,只是我们执教者未开启他们的心灵罢了,这位女生所描述的情形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惊叹她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又无比欣慰地感觉到词的魅力正吸引着热爱古典文学的同学们。有了这样热爱古词的同学,有了大家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我想同学们正逐步打开古词的神秘面纱。
  正是在这兴头上,我再次启发大家去想象欧阳修《蝶恋花》的情形:在这深深庭院中,这位落寞的少妇心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凄美的故事呢?
  我让大家想象自己心中的一幅幅有关红颜美妇在深深庭院中渐渐老去的情形,结合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大胆发挥。
  高一学生正处情感最丰富的时段,面对离愁别绪也较敏感,在前面两位学生的启发下,又有一女生为大家描述了庭院深深之中的少妇的处境:一朵花能有多少对白,人的一生能有多少精彩,我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我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在这幽深的烟笼雾罩的庭院深处,我独守空房,寂寞的愁丝爬满额头,白天独倚高楼,眺望远方期盼丈夫的归来,望穿秋水;黑夜孤枕难眠,托月寄情渴望与丈夫梦中相会,却“泪湿红阑干”,偶尔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心中升腾的喜悦却又被一次次的失落所替代,他不是归人只是过客,看尽卷帘西风的凋弊,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雨横风狂的三月黄昏,听着梧桐更兼细雨,我泪眼婆娑地问花怎样留住春,可是花不作答,落花随着秋千荡漾在狂风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本来这庭院就够幽深冷清,加上雨横风狂的残春,所以更为凄清的是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在这样的描述后,教室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凄美的故事场景中,显然这位同学充分结合了《错误》里的诗句进行想象,并且扣住了本词的情节及主人公的心境,恰到好处地表达楼头少妇的深闺独守的苦闷心情。我给这位同学以极高的评价,且充分地肯定了她的文笔,并鼓励大家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勤于动手,敢于动口,参与活动,参与竞争,比比胆子,比比口才,比比文笔,在快乐竞争中得到提升。
  由此看来,本节课前两首词的情景设计与还原画面工作做得还行,至少全班的同学都能融入课堂,融入美丽的词境中,能够把自己的角色置换一下,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只是发言人不多,且女生占优势,难道说男生就没有这份挺身而出的豪情吗?如果说前两首词更女性化一点,那么《长相思》则应是男子的身份去切入吧,边塞将士到底有什么样的情感呢?请男同学积极思考并发言!
  过了几分钟,一位比较腼腆的男生交给我一张纸,纸上是他的构想:外景设置为塞外风云图,“天苍苍,野茫茫”四处都是荒草黄沙,抬望眼,远处是千嶂里的高山险壑,寒冷的空气里传来号角的哀鸣,真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风雪交加的天气使得千帐里的将士们守灯无眠,故园梦扰碎了,梦魂也跨越不了重重关山,日思夜想的亲人呀,在此地的我竟然梦不到你们!
  写得真不错,我当即把他的构想念出来,男生们大为振奋,我再按此思路询问:“假如要配乐的话,是否只是用思乡的孤角号鸣声呢?”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那我再问:“既然这些将士山水迢迢地来守边关,经历这千辛万苦,整天一心思乡思亲怎能安心打仗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又有一男同学马上反应过来:“他们应该还有保国安民的豪情,应该有‘沙场秋点兵’的豪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不远千里而来的将士应该既有豪情侠义也有夜深不寐的儿女情长。”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联想起初中学过的豪放词如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等,教室里气氛再次升腾了。
  为了增强大家的兴趣同时让课堂思考的氛围得到回旋,我提出:这三首词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词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写这份情?屏幕上打出这两个问题后,我特意清唱了李清照的《一剪梅》,在感受词的无限韵味同时,我顺势让大家记下了这首《一剪梅》,于是第一节课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
  
  第二节 理性概括 鉴赏词风
  (一)首先回顾上节内容,显示屏上打出教学目标,然后针对上一节的联想想象还原词境可以归纳出读词的“三步曲”:
  1、粗读——初读 定位——要写何“情”?
  2、细读——再读 找关键字句——“情”又如何?
  3、品读——精读比较——如何写“情”?
  (二)比较分析三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异同点
  
  
  小结词的鉴赏方法:①以“情”切入,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②诵之于口,记之于心,反复玩味
  ③学会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迁移应用掌握诗词的修辞手法
  以下诗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错误》
  ③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修辞方法:比喻、设问、炼词。
  (四)欣赏两首词的优美旋律并唱响词的美丽音符并推荐欣赏与古词有关的乐曲:《三国演义》片首曲《西江月》及片尾曲。
  让古典诗词的优美悠扬旋律PK现代流行歌曲狂乱浮躁节奏
  一首和弦四重唱月光曲《明月几时有》对抗《三节棍》
  一首古筝二胡民族乐曲《月满西楼》对抗《洗涮涮》
  目的: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文学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以及感受享受它们真情、韵味、非凡魅力。让古典艺术的美永驻心中!
  
  熊艺娟,女,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