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修改语病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冷新吾




  修改语病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令人头痛的问题。了解一些修改语病要注意的问题无疑有助于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修改语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尽量符合原意
  
  修改语病时要认真揣摩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在修改后就不会改变作者的本意,避免成为改写。
  1.只要稿件有所新意,且能自圆其说,本刊即予刊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编辑《语言学探讨》1988年创刊号封三《编者的话》)
  吕冀平、戴昭铭认为:“有+所+动词”这种格式,动词不能替换成名词,我们可以说“有所提高”“有所准备”,不说“有所人民”“有所文章”……上面这个句子“所”纯属赘疣,应去掉。
  我们认为,“所”去掉后应该加“些”或“点”,说成“有些新意”“有点新意”才符合作者的原意,而“有新意”往往表示“新意多”(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指出:“‘有学问、有经验、有气力、有钱’这类说法都有‘多、大’一类意思。‘有学问’是说‘学问大’,‘有经验’是说‘经验多’,‘很有学问’是说‘学问很大’,‘很有经验’是说‘经验很多’”),这与原意不符。
  2.儿子住的楼上更收拾得窗明几净,被头面子都换上了绿绸的,还找出一只没有卖得掉的、锯过口的大花瓶,……(《小说月报》1985年第8期10页)
  吕冀平、戴昭铭认为“没有卖得掉的”是方言说法,应把它改为“卖不掉的”。我们认为,“没有卖得掉的”和“卖不掉的”是有区别的,“没有卖得掉的”有可能是卖的东西因没人要而卖不掉,也可能是价钱谈不来或其他原因而没有卖;而“卖不掉”一般只能理解成前一种意思,即没人要。因此改为“没有能卖掉的”才符合原意。
  3.……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天山景物记》)
  《词语评改千例》认为:“只”后面加“有”。“只”是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只有”是连词,表示必须的条件。显然,这里不能用副词“只”,只能用连词“只有”。
  其实这句也可改为“……只要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就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这样改语法上也说得过去,但不能这样改,原因是“只有”是必要条件,而“只要”是充分条件,原意是“只有凭剪发式样这唯一一个条件的不同才能辨认,从其他方面是辨认不出的”,因此改为“只有”更符合原意。
  
  二、尽量少改动原文
  
  修改时在保证语法规范、语义明确、语用准确、原意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少改动原文。
  4.从牡蛎和某些棘皮动物可以提取抗癌物质,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例4谓语中心“发现和推广”是个联合短语,但是“推广”同主语里的“药用价值”不能搭配,可以改为“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用海洋生物制成的药物正在被推广。”我们认为,这样改尽管保留了“推广”的意思,但是从前半句“从牡蛎和某些棘皮动物可以提取抗癌物质”来看,只能看出“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还没有“推广”,因此直接去掉“和推广”既合逻辑,又可以少改动原文。
  5.从“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客”来看,“我”在乡间的生活,与小朋友的相处,既友善又融洽。(《学语文》1987年4期22页)
  吕冀平、戴昭铭认为:“‘我’在乡间的生活”“既友善又融洽”搭配不合理,改成“在乡间生活的‘我’与小朋友的相处,既友善又融洽”就可以了。
  我们认为,应该改为:“我在乡间生活时与小朋友的相处,既友善又融洽。”这样改动得更少也更合适一些(前种改法有些拗口)。
  
  三、谨慎细致
  
  修改时要谨慎细致,要分清真语病和假语病,如果没有更适合的改法就不宜勉强为之,以免弄巧成拙。
  6.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东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天山景物记》原文)
  《词语评改千例》认为:“蒙古包”后面加一个方位词,如“前”‘旁”之类。不能说“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两者不是领属关系,“蒙古包前的吊壶三脚架”,定语点明位置。
  我们认为,“蒙古包”前有重叠量词“家家”,说明“蒙古包”和“饭馆”、“人家”的用法是一样的,如可以说“一家饭馆的吊壶三脚架”、“一户人家的吊壶三脚架”,因此“蒙古包”和“吊壶三脚架”可以存在领属关系。再者,在“蒙古包”后加“前”或“旁”都是不准确的,连修改者自己不也说加“前”或“旁”都可以吗?加“后”又可不可以呢?所以原文似乎还更准确一些,不如用原文的说法妥当。
  7.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中《语文》第1册)
  《词语评改千例》说:将这个句子的主干摘出来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个病句。“所谓‘膜如紫绡’是薄膜”,这成什么话?可改为:“所谓‘膜如紫绡’的‘膜’,是指壳内紧贴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其实是评改者错误地理解了原句的意思,原句紧缩后应是“所谓‘膜如紫绡’是指薄膜”,“指”是不能省去的。相应地,原句的意思应是“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如紫绡’的这种情形)。”相比而言,原句更紧凑,无需改动。
  
  四、要考虑语体的差异和文学作品的特点
  
  不同语体的语言规范要求不完全一样,对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公文语体的语言要求不完全相同,对文学作品语言的规范要采取较宽容的态度。
  8.各科室的同志请注意,五月像彩蝶似的飞来了,白天如同多情的姑娘久久不愿离去,所以,从五月十日开始,作息时间改为上午七点半上班,下午五时下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
  9.“被告人××家有妻子四人。”
  例8是一个通知,属于公文语体,公文语体要求简洁、准确,不能运用描写的方法;例9属于司法用语,它要求准确无歧义,而例中的“妻子”有歧义,说话人要表达的是“妻子”和“子女”,如果钻空子就可以只理解为“妻子”。
  10.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诗中对诸葛亮庙中的又高又大的古柏树发出赞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先秦时代还流传下来一个关于怪人防风氏的神话,古书记载说他身宽9亩,长3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这些数字却认真计算了一番。他说,40围乃是直径7尺,而高却有2000尺,这岂不是过于细长了吗?他又说,照周代的制度,一亩宽6尺,9亩就是5丈4尺,而长才3尺,那么,防风氏的身体不就成了一个饼子了吗?他认为杜甫和神话中的数字都是“文章之病也”。
  例10说明,以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要求准确,符合常理,相应的是科学语体)的眼光去审视文学的语言是不合适的。
  另外,对文艺语体或口语体中的新用法,即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同时又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11.一年多前被人们称为‘庞大’、‘臃肿’……的南京,今天已经是显得如此青春。
  吕叔湘、朱德熙将例中的“如此青春”改为“这样年轻,富有生气”(“青春”用得不当,是名词误用为形容词),显然他们是不承认这种用法的。但是,现在这种“程度副词+名词”的用法很多,以“青春”为例就有:
  依然很青春/达妹还很青春/够青春的啦/这么青春/看上去也很青春/看起来很青春/给人一种很青春的感觉/趁你还很青春的时候/最青春的最纯真的梦幻/很青春!很气派/他们的表演非常地青春/我们看到一张青春的脸/要想青春就得重新活一回/留下自己最青春最灿烂的时刻/比实际年龄还要青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