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散乱现象

作者:沙君未




  目前,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热热闹闹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散乱”的现象,学生你说一句,我说一句,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说了些什么,说得对不对、是不是有深度,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地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提问艺术。
  课堂的散乱可能缘于教师缺少对一堂课的整体把握。一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氛围,首先就要有一个情境的设置。我们往往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问学生:“我的空中楼阁是什么呢?”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屋。”我又问:“怎样的小屋才能拥有空中楼阁之美感呢?”课堂一下子陷入了沉默。面对这种情况,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表态,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教室里洋溢着良好的学习气息。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课前的导入如用这样的提问显然有着创设情境的魅力。
  课堂的散乱也可能缘于教师的满堂问。当前,大多数教师已认可了引导式教学并且努力实践着,然而实际情况是有时在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替代了以前的满堂灌,似乎引导式教学就是一大堆问题的狂轰乱炸。因为教师的满堂问,所以学生也在满堂答,答得热闹却又如一盘散沙。要使课堂有整体感,我认为应该有一个中心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我以小说的主题“爱”为整体把握的对象,在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有了基本了解之后,要求学生围绕“爱”这个字眼展开讨论,设制了这样的一个中心问题:让我们穿越时空、再读小说《麦琪的礼物》,选出小说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爱的动作、爱的语言、爱的表现,试着能不能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能不能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甚至是触动自己心灵的一段历史,自由朗读,自由讨论。在此后的课堂进程中,学生均能围绕这一问题,选出自己最有感触的语段与语句,加以语言分析,进行语言体会,整堂课显得有序、完整、动情,而不是热热闹闹的松散现象。比如,有的学生选出“她知道这套发梳是很贵重的,她心向神往了好久,但从来没有存过占有它的希望。现在居然为她所有了……”这一句,分析“居然”的含义;有的学生选出“德拉回家以后,她稍稍用谨慎与理智来代替了陶醉”,分析“陶醉”的含义;有的学生还从文本的夫妻之爱过渡到生活中的平常的爱,联想到父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联想到朋友之间的真挚的友爱……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读出了自己,读出了心灵的感悟,读懂了生活的内涵,而这正缘于那一个中心问题。确实,课堂的整体感缘于问题的中心化,即便只有一个问题也行,那种为了启发而盲目多问的反而会迷糊了学生的视线,以致于造成课堂的散乱现象。
  课堂的散乱还可能缘于学生的理解不一。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有一个中心问题,学生的发言也往往很有可能流于散乱,那是因为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高低,他们的发言可能是浅层次的,可能是背离了中心问题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从而给人乱糟糟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或借用自己的理解来总结与纠正,或再用问题的方式来引申与深化。如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先是围绕“杜十娘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继之在杜十娘该不该自杀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好多学生认为杜十娘是不应嫁给孙富,但也完全可以飘然而去,凭借着自己的百宝箱逍遥一生。面对这种情形,我又设制了如下的问题:假如杜十娘不死,她可能会选择何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余生,根据你所选择的方式,想象杜十娘的生活情景。学生为杜十娘作了种种设计:隐居、卖艺、嫁人、经商……可恰恰在为杜十娘设计出路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那似乎越来越不是杜十娘了!当李甲背叛了十娘之际,十娘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在自杀那决绝的方式里,有着十娘那对爱情的坚贞、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做人的权利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我又紧问:刘兰芝可以不死吗?屈原可以不死吗?海子可以不死吗?在对死亡的讨论中,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人物那高贵的灵魂和不屈的坚守,死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正是这一个个问题的叠加,使得学生对人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完整的认识。
  课堂散乱原因诸多,但是只要我们老师心中有个谱,只要我们老师能够随谱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我相信会有一个整洁的课堂,会有一个让学生真正地自由飞翔的课堂。
  
  沙君未,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