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作者:陈建新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笔者结合自己上课和听课的情况,谈一谈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拙见。
  
  一、“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唯一学习方式吗?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在某些课堂上运用属牵强附会。其实,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批判地继承,而不是简单、刻板地转换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精神,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而并非每一节课都要凸显这种方式。在笔者看来,一堂语文课能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于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
  
  二、课堂气氛是否越活跃越好?
  
  有人认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致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方面的活动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进行,而且要及时调控,使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也就是说,课堂气氛的好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表面的活跃,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才行。
  
  三、一定要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吗?
  
  合作讨论的方式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听课或比赛时更是备受宠爱,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确实,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最好渠道,它既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使学生体验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利用信息,怎样提高自己,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一定要合作讨论呢?笔者认为,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即讨论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
  另外还要注意,教师是课堂的主持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就应该及时进入角色,而不只是在教室里转上几圈等时间而已。
  
  四、语文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以上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
  
  陈建新,男,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