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教学行动中的智慧

作者:刘少鸾




  所谓智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说:“辨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不是汉语言学家,对“智慧”这个词语的外延和内涵没有做专门的研究,不敢妄下定义,但我在生活中、工作中分明地感觉到智慧是说不清,道不明却又能意会得到的,它是一个闪动着生命光芒的美妙词语,是无限创造与力量的象征。所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智慧,即使是像霍金这样高度残疾的人,智慧也没有离他而去,相反,智慧在他身上发出了更为耀眼的奇光异彩,他的人生也就熠熠生辉。因此我要说的是:生活中那里有智慧,哪里就有精彩!
  歌德一次散步,在窄路上迎面碰上了一位尖刻的批评家,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朝路边一站,笑着说:“我正好相反,请!”瞧,多么精彩的举动!这里的精彩体现在歌德以牙还牙,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舌战,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保持了绅士风度——这就是智慧。
  拿破仑在26岁时,就当上了司令官,面对这个年轻且个子矮小的司令官有几位将军颇不服气。有一次拿破仑要求手下执行他的战略部署,可是身边的将军们对他的才能表示怀疑,迟迟不肯表态。怎么办?只见拿破仑主动走到一个高个子将军身边,不温不火地说,“瞧,你比我高出一个头,可是如果你不执行命令,我将改变这一事实!”身边的人听出了这话的弦外之音,觉得眼前的矮个子司令不能小看,他的语言里透出的是军人特有的英气和魄力,于是纷纷按拿破仑的部署去执行,确保了战役的胜利。这话够精彩!它体现了拿破仑的智慧,更让人们体会到拿破仑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在下属中产生了一定的威慑力,让人不得不服从、执行命令。
  这使我想到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而这智慧与教学机智是紧密相连的。智慧的教师往往具有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变化,迅速做出反应,适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独特心理素质和特殊的定向能力。因为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班级都有其独特的群体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群体教学情境,当教师进入班级,也就进入了某种特定的“心理气氛区”,处于某种教学情境之中,课堂上随时都有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发生,为了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智慧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既体现教师感知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也反映了教师渊博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能。
  
  一、应用智慧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生物的进化”,当讲到人通过进化已不再长尾巴时,一位男生插嘴说:“长了尾巴的!”另一位男生笑嘻嘻地接嘴说:“长到前面来了!”引来男生的哄堂大笑,女生却低下了头。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怎么办?管不管?管到什么程度?聪明的老师略一思考,惊讶地说:“好哇,我正在找标本,还没找着呢!下了课到办公室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话音一落,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了,那两位男生不敢再放肆了。老师迅速控制了课堂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到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灵活的驾驭课堂,及时调整学生心理的应变能力。老师的这句话是精彩的,它既体现了老师语言的幽默,更体现了这位教师的智慧。
  案例二:一次语文课上,同学们正津津有味地上着课,突然门“砰”的一声,一男生毫无顾忌怀抱足球冲进教室。当老师询问他从哪里来时,居然答道:“我从国外来!”(岂有此理!咋办?怎么教育该生,怎么给大家一个说法?如果要管,该怎么教育他呢?)这是课堂呀!只见语文老师灵机一动,决定用这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应用——会听,听出言外之意”训练。于是对大家说:“同学们,他说从国外来,可是咱们中国是随便可以进出的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不是!”“那该履行哪些手续呢?”一学生举手说:“要写申请!”,另一学生补充道“还要等批准,办签证!”哦,原来如此。从国外到中国来手续比较复杂,花的时间长。随即老师转身问迟到的同学,相信你不是从国外来的,否则你早被驱除出境了,不过如果从教室外来,手续就简便多了。你听出同学们话中的言外之意了么?这位同学也不笨,答道:“听出来了,意思说来晚了进教室,要打报告,要经老师同意。”“可是,你这样做了没有呢?”“没有。”“现在该怎么做?”于是该同学折回到教室外,重新打报告,征得同意后走进了教室。引来同学们一片会意的笑声。
  老师用智慧变通教学内容,呈现出精彩的一幕。老师能从遇到的事件中敏锐地觉察出按原计划教学,效果是极差的;停止上课来批评人,株连全班同学上课更是不受欢迎的。怎么办?于是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灵活地把这件事与“语言的应用”教学结合起来,巧妙地把“申请与报告,办签证与同意批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练习的机会,又让桀骜不驯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这就把思想教育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此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智慧。
  
  二、应用智慧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智慧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个体差异的尊重,来自于研究性的学习与批判性的吸纳,来自于创造性的实践与反思性的积累。长此以往,教师才能真正拥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独特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出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才真正拥有自身的巨大财富——教学智慧。
  我认为智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及其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领悟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感受由此过程、结果而产生的愉悦和情趣,发现自我价值和创造潜能。而且,既然是探究性学习,其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决定着教师也应成为参与者、学习者,也只有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迪,相互的尊重,相互的赏识,探究才能持久深入,智慧才能无限释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赏识学生的智慧,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发现同学和教师的智慧所在。这种相互对智慧的崇尚、追求、激励,无疑会大大增强和激发师生创造的成就感和热情,培植起良好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案例三:我曾听过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巧妙而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罗布泊的变化及原因的教学片断。它充分折射出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老师在课堂上的智慧教学,焕发出的是教师教学的智慧。
  教师首先从“泊”“仙湖”“消逝”三个词语破题引入,引导学生通过字形生动形象地解释它们的含义,并通过联想来调集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而把握了文题提供的信息:罗布泊原来是个美丽的湖,后来消逝了。由此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本文惋惜、遗憾、难过、悲痛的感情基调。
  接着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现在的罗布泊与以前的罗布泊,在学生心中泛起一阵阵涟漪;让学生产生急于阅读课文,了解罗布泊情况的愿望。于是顺利走进文本,要求学生用文中的文字分别为图片“从前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配解说词,突出罗布泊遭到伤害的痛苦和无奈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解说词一:这里碧波荡漾,湖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有欢愉的小鸟;牛羊成群,绿柳环绕,河流清澈。
  解说词二:这里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死一般的寂静;像脱尽外衣,大地裸露胸膛,很恐怖。
  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探究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提示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例如
  “四个盲目”——无目的,任意开采,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长远);“巨大的吸血鬼”(活用),用数据“130多、138处、400多处,一万立方”等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巨大”;“也”强调人口急增,水的需求量也急增。这样学生对其产生的危害就更清楚,引起了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忧患意识。
  应该说学生此时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已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但老师又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理性回到现实,问到“结尾为何要写青海湖、月牙泉?”从而让学生从实质点上继续发散开去,学生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意识到与罗布泊同样的悲剧还在各地上演,它是在提醒人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可见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一环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整堂课都很精彩,充满了智慧:它体现在语文老师有扎实宽厚的语文功底;体现了教师有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有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则善于寻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化抽象文字为直观形象、意象,然后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加以体悟和阐发,最终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另外教师不让学生思维就此停驻不前,而是进一步追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而言之,虽然我不是一个很聪慧的老师,但我明白教学需要智慧,只要是智慧教学,课堂中就会精彩迭起!当我们既能从智慧中来,又能到智慧中去,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智慧了!
  
  刘少鸾,女,中学语文教师,发表有论文数十篇,现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