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学教师要主动应对新课程改革

作者:操春和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关于我国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综合教育改革工程,它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作为中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依靠者,中学教师更要主动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全力应对新课程改革。
  
  一、革新思想观念,用新理念武装头脑
  
  “思想决定一切。”教学改革是通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实现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可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理念武装头脑是课程改革得以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
  过去的人才观,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新的人才观是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学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人才观与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的学生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存在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育,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按照新的学生观,教师的工作不是热心地区分学生的优劣,而是着力于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着力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着力于让学校、班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终身持续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
  新的知识观把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特别突出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就要求师生都要参与到教材内容开发与建构课程知识当中去,将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与师生的知识体验融合在一起,变成真正的“活”知识。
  新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把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过程作为优化新课堂教学的目标。
  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因此,我们中学教师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其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自觉地建设民主的、宽松的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让理解、关爱、平等充满课堂,让教学过程变成师生间相互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二、阔步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在高中新课改中,高中教师需要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与高中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一)学会学习,打造学习型教师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即: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
  1、个体学习
  教师个人要勤学不辍,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人生主餐。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向周围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可少走弯路;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可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生中不少人具有创新思维;再者,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2、互动学习
  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主旨是培养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要积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探究活动。师生、生生、生与媒体间可以尝试专注式学习、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络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我们的学习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学、乐学、创造性地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