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学中的三简

作者:方铁民




  笔者听过不少名家的语文课,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从目标到方法、过程都非常简约,就是围绕听说读写来开展,尤其是读和写。
   首先,教学目标要简约。学习一篇课文无非就是字、词、句及篇章结构,清清楚楚,但现在的教学目标越研究越复杂,将本来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分为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离不开以上目标的三个方面,但问题是,此三者实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割裂。一分为三,反而让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无从把握,导致教学中情感的凝涩、流程的断痕、语言的说教。所以,教学目标一定要简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要一目了然,便于操作。
   其次,教学方法要简明。方法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早已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从教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着重抓好读的指导和引导。所谓指导,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所谓引导,就是要将学生对语文的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语文的学习与“举一反三”的数理化相反,它是个“举三反一”的过程。书读得多了,作文也就写好了。当语文教学以读为“宗”,一切围绕“读”来进行的时候,语文教学就不会如有些人所感慨的“难于上青天”了。
   第三,教学过程要简洁。过程体现思路,过程简洁,思路也就清晰了。一节课仅四十五分钟,如果思路不清晰,效率肯定不会高。要想提高效率,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力求简洁。以阅读教学为例,可按“读——思——练”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充分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知中心思想。第二步,让学生带着初读时产生的问题及教师预设的问题,精读课文,去思考,去探究。第三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学以致用。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一旦成为“课文”,我们在学习时,一方面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既得“文意”又得“文法”。
  
  方铁民,男,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