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爱的传导方法

作者:余 雯




  师爱,是教好学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许多教师虽对学生有着满腔的爱,却不善于传导,以至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甚至还造成师生感情上的障碍。所以,师爱的传导,要讲究方法。
  
  一、委婉批评法
  
   即用语言表达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柔硬,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的运用,都可以传导爱生之情。比如,一个学生因挠乱课堂纪律造成很坏的影响,主动要求在班上检讨,他检讨完后,我充满感情地说:“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就怕不认识、不改正,你今天认识很深刻,也很有诚意,我们相信你一定会改正,我提议为他的进步鼓掌!”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几句暖心的话就像一剂“兴奋剂”,一下子给那个垂头丧气犯了错误的学生提了“神”,自然也特别感激老师的一片爱心。
  
   二、投其所好法
  
   即教师和学生来一个“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位置和处境上想问题、看问题、作决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所好,尊重所好,然后来一个“投其所好”,加以引导,以表教师的爱心。我班的一位男同学,因小学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从进校开始各门功课的作业几乎都没按时交过,周末的作业甚至一字不写,成绩一蹋糊涂,教师们想尽了办法都无济于事。有一段时间,他迷上了“街舞”,在元旦晚会上作了很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热烈的鼓掌让他甚是自豪。晚会后,同学们提议让我表演,我取消事先准备好的节目,面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有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发现××同学经过艰苦的锻炼,街舞跳得棒极了,有些动作我恐怕练一千次一万次都不可能学会,如果他在学习上也能付出极大的热情,并坚持下去,成绩一定也会像他的街舞一样棒的。”这翻话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打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作业按时交了,听讲认真了,有时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成绩也有了提高。
  
   三、排忧解难法
  
   一个人碰到了困难而得到了帮助,身处“逆境”而受到关心,往往会在心灵里留下深刻的记忆,甚至终生难忘。学生也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甚。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将爱无私地奉献,他们将铭记终生。一位同学,因父亲患肝癌去世,母亲又遭下岗,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她的自尊心也特别强,不愿同学们知道她家的情况。一次,我发现她没了草稿本,拿着一张印满字的废纸用着,很不方便,于是,我用白纸折好,订了几个草稿本,下课后单独交给她,并对她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咬紧牙关挺过去。这是印试卷时多出的白纸,放在我那儿用处不大,你拿去用吧!”面对几本不值钱的草稿本,她留下了泪水,事后,她在周记中写道:“余老师说是不值线的草稿本,在我来看却价值千金。”
  
   四、微笑鼓舞法
  
   微笑是人感到高兴、满意而露于脸面的一种表情。它给人以亲切、愉快、友好,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方略。学生是非常善于观颜察色的。教师给他们板脸,他们就远远离开,给他们笑脸,他们就亲热相随。很多学生回家后对父母说:“余老师很喜欢我。”父母问:“怎么知道她喜欢你”?学生说:“她经常望着我微笑。”一个微笑给学生带来了愉快鼓舞,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它像一根纽带将学生的心、家长的心与老师的心连到了一起。
   老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爱的反映,这个爱应该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微笑也应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的。玩劣的学生令人头痛,呵斥训斥也无成效,老师们换用一下微笑法,或许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深入接触法
  
   即教师深入接触学生,在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娱乐中,建立和架起感情的桥梁。
   人们的感情是靠彼此熟悉、了解而建立起来的,师生间也一样。虽是老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是断然难心建立深厚情谊的。只有与学生充分地接触和了解,彼此间才能互相理解而加深情感。
   学生在静态下,其个性、思想和品德面貌不易表露。可在动态中,特别在各种竞赛、游戏和娱乐活动中,他们的才智、个性往往能较为充分地显露出来,思想感情也会自然流露。教师若能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打成一片,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并与之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将爱心与期望传导给学生,就将收到良好效果。
  
   六、冷却处理法
  
   做学生思想工作出现棘手的问题时,首先自己的思想要冷静,不能冲动。当师生双方的“引爆点”过去后,双方“冷却”下来,这时,学生有了一个认识过程,教师也有一个调查了解的时间。然后,教师寻找“契机”,和风细雨地指出缺点,学生则易接受,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反之,欲速则不达。有一天,我班一位平时表现极差的同学在课堂上打起了呼噜,周围同学吃吃地笑,课堂纪律大乱。我当时真想狠狠地把他揪起来,可一想,这位同学有股“犟”劲,“面子”观点重,倘若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发生争执,对自己也没好处。略一思索,我走到该生身边,轻轻推醒了他,嘱他认真听讲,同时,要求全体同学遵守纪律。教室很快安静了,我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课后,我找他单独谈心,他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向我保证道:“余老师,您给了我面子,我能不听话吗?今后就看我的行动吧。”此后,他转变了学习态度,遇事还常找我说心里话!
  
  余雯,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