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曹操的君子风范

作者:郭瑞英




  一提到曹操,大多数人会想到他的奸诈、狡猾、多疑,而且历史上也早有过类似的评论。可本人认为,其实他身上还有许多“君子”风范,他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虽然后世对曹操的评价一直都不好,因为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说,没有哪朝皇帝会鼓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臣子,所以他被认为是一个奸贼。可是,曹操是个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从历史意义上说,他对国家的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他的才能和人格魅力。
   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他的诗作《观沧海》,《蒿(sōng?雪里行》为千古绝唱!今天我们读来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
   曹操的人格魅力和“君子”风范尤其体现在他用人方面。从魏、蜀、吴三国来看,曹操手下的谋臣将士之众,蜀吴是无法相比的。蜀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可是与曹公相比实在太少,曹有上将千员,究其原因是个人魅力所致。刘备虽有三顾茅庐的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的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的人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曹操能以七万军队破袁绍的七十万大军,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地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确实有运筹帷幄的才能。曹操很会用人,在他的手下人才济济,而且均能人尽其才。曹操非常惜才,千方百计把徐庶弄来,就算他心不在曹魏也一直养着。而他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也正是他惜才的表现。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之天下归心》一书中把曹操比作当今社会的好老板,理由是:
   第一是:他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第二是:他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第三是:他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第四是:他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他们为什么要投奔曹操呢?
  郭嘉自己说得好,他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太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郭嘉传》)
  由此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会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贤主手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曹操对投奔到他手下的人,总是能够唯才是用,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各尽其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一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像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里,也不得不承认。
   在用人这一点上,曹操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君子”风范。一般来说,用人的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曹操对这个原则有所突破,他首先注重的是用人不疑,对手下的人给予充分的信任。当然,在那个乱世的时代,他手下的人并不是全都对他忠心耿耿。如面对背叛他的张绣、魏种、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如陈琳,他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宽容和诚意,这何尝不是一个“君子”的大度!最终他换来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手下人对他的忠诚,于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也是他手下为什么能聚集这么多精英的原因。
   曹操治军严谨,纪律严明,而且能以身作则。他对违反军纪的行为一概严厉惩罚,对自己也不例外;而对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人,他会大力奖赏。他的这种奖罚分明的作风赢得了人心。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功臣们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如打孙权的时候,在对待淮南百姓北移的问题,他没有听从蒋济的建议,最终使百姓都投靠了孙权。后来,他就当面向蒋济道歉并作检讨。这说明了曹操待人很有诚意。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
   根据曹操在用人方面的这四个特点,可以归纳出他身上具有如下美德: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特点足以突出他的“君子”和“明君”风范。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曹操的“君子”风范,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其中就发现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揪出来。可是曹操没有这样做,而是连看都不看,立即下令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曹操在这件事情上做得真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算了,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他们这样做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哪?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状况,既然是那样一个状况,那么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两个、三个五个,很有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都不拿在手里,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操,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真是太难了!
   曹操对他的手下有一种亲和力,他平时待人亲切随和,即使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他也能做到不怒而威。所以他能赢得属下的亲敬和爱戴。
   曹操有着博大的胸怀,他时常把自己的情思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哀乐与祖国的大业结合起来。正如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的这个遗令就是遗嘱,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他是如此低调而又客观地看待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这正反映了他的质朴纯真的人性,这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看到他闪光的一面。
  
  郭瑞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