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风雨中文化家园的守望者

作者:刘素杰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时,在复习材料中,毫不费力地就又找到了他的《远征》《永恒的坐标》《石筑的易经》《书海茫茫》《夜雨诗意》等。我惊奇地发现,文化文学界人士已经在引领青少年,让他们通过余秋雨的作品来回视中国的历史,回看中国的文化。
  他的《文化苦旅》由一个个废墟带出文化感悟;《千年一叹》是对欧洲文明的考察结果,同时也是对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理性思考;而《山居笔记》又把一个个极为前沿的文化难题端到了广大民众面前;《流放者的土地》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脆弱的都城》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城市文明的遗憾;《抱愧山西》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愚昧的灾难……以上这些文章,被余秋雨先生本人概括为一个总题目: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迄今仅有的研究灾难与文化的宏伟巨制。《山居笔记》后半部分的文章,余秋雨先生确定的总题目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
  读得再深入一些,我们就能从他的作品中或感性或理性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粹,也感受到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他对这种文化的“恭敬和忧伤”。余先生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他身上那种非我其谁的使命意识,那种深入骨髓的强烈责任感,使人感觉他就像一个旗手,一个即使是跪着爬着也要把那面文化大旗插上峰巅的旗手。我真的被感动了,那么不易被感动的我却感动了!
  几乎是任何一部作品,他都毫不避讳地将自己、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世人。他的口气,他的心态,他的神情,这些感性的东西像清晰的图片一样投射到他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地可以感受到他的气息、他的喜悦、他的伤痛,感受到他发自灵魂的呼喊。如《道士塔》、《远征》等。有很多艰深的话题,他用自己的诚恳之心去左右语言,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感受入手,引入感情,并牵动读者的情感。
  例如,《一个王朝的背景》是通过对清代历史的重新认识来探讨中国民族主义的思维陷阱。他开头却从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在历史课里产生的误会说起,一下子把所有的读者都带入进去了,而且带得那么平等。又如,他要通过对清代晋商的升沉来探讨中国商业文明的命运,却也从自己对山西的抱歉之情说起,由一种颇有普遍性的误会和无知引入论题。以“我”入文,讲自己之所感,述自己之所思,且随时用现身说法,用他的诚恳、率真与坦诚征服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
  有人说,余先生是用生命的热力去熔化最前沿、最深刻的文化思想,并将之熔铸成美的形体,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句评价是非常恰切的。
  他在巧妙的场景设置中给读者回放着历史图片,而又不是单纯的历史图片,许多历史人物连同现代人,连同作者自己都出现在这些图片之中,并且是同台对话,就像演出舞台剧。如《道士塔》写王道士粉刷壁画、自塑天师和灵官像一段:“今天我们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的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我脑中依然是一片惨白。”
  是的,在真实的文化遗迹面前,他曾多次虔诚地跪拜;而“面对”毁掉文明的行为,他的屈膝显得那么凄惨。
  他的作品,无疑地,给当今那些忘记了伤痛、甚至忘记了本源、在精神文化方面迷失了自己的人们开了一方良药。
  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他自己也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但是,这一个个沉甸甸、金灿灿的奖杯,在他眼里却远没有他捧起的那些“文明的碎片”珍贵。
  当然,中国人身上的那些积重难返的恶习,尤其是那些直指余先生的诽谤和毁誉,也曾让余先生悸怕,但他过后释然了——《我做了模特》、《没那么重要》和《酣睡寒风中》,只几句就表明了他的态度。有人说,余先生的其他作品,即便是写大灾难、大恐怖,也多多少少隐含着乐观、坚毅的魂魄,但他的《借我一生》却是悲观的。有人说,他对自己接受灾难挑战的勇气相当满意,却对今天身处的文化环境非常失望,甚至,有点愤怒。是的,作为文化阵地的坚守者,他有资格去失望和愤怒,他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但是,我不相信他会停笔,更不相信他会停下他的脚步。如果说再次“山居”,也可能是作短暂的思考,因为他要搭建一座桥,一座引领人回家的精神文化之桥。我相信他的作品会敲醒更多的人。他的七弦琴声已有更多的人能够听懂。
  
  刘素杰,教师,现居山东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