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程度副词+N结构中“N”的选择性

作者:冷新吾




  普遍认为,“程度副词+N”(N为名词,下同)中的“N”是有选择性的,出现的可能性大小顺序是:抽象名词>个体名词>专有名词。据考察,“很+有+N”是“程度副词+N”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很+有+N”又是由“有+N”前加“很”而来。那么,这些结构中的“N”应该具有相同的特点。
  根据名词的性质,通常把名词分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抽象名词是名词中的非典型成员,所指的不是具体可视的东西,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如能力、意义、价值、责任、文化、本领等;具体名词指称的是具体的事物,是名词中的典型成员,基本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具体名词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因而离散性强,表现为量的特点显著。具体名词的量化方式表现为与量词,尤其是与个体量词组合。如桌子、书、电脑可以说成一张桌子、一本书、一台电脑。
  “有”后名词的类型和性质是怎样的呢?我们考察了国家语委语料库里235个“有”的用例,情况如下:“有”后抽象名词93例,个体名词119例,专有名词3例,动词、形容词16例,代词4例。抽象名词跟“有”组合时都“隐含评价色彩”,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指出:“有学问、有经验、有气力、有钱”这类说法都有“多、大”一类意思。“有学问”是说“学问大”,“有经验”是说“经验多”,“很有学问”是说“学问很大”,“很有经验”是说“经验很多”。93个抽象名词都能构成“很+有+抽象名词”的形式,而“很+有+N”在语流中“有”最易脱落,如“很有规律”易脱落成“很规律”,尽管最初听来不怎么顺耳。再加上抽象名词有极强的性质义,因此,当“N”是抽象名词时,“很+有+N”比较容易变为“很+N”,如果某个抽象名词在“很+N”中出现较多,人们语感上就逐渐接受了这种用法,该抽象名词就裂变为名形兼类词,一部分名形兼类词就是这样由名词转化而来的(如“精神”、“危险”、“理智”、“威风”、“理想”、“气派”等)。而个体名词和专有名词不同,都不“隐含评价色彩”,因此当“有+N(N为具体名词)”跟“很”组合时就有很大的限制。试比较:
  学问→有学问→很有学问→很有一些学问
  钱→有(几个)钱→很有(几个)钱→*很有一块钱
  很有几块钱→很有三两块钱→*很有两块钱
  桌子→有(一张)桌子→*很有(一张)桌子
  很有几张桌子→很有三两张桌子→*很有两张桌子
  中国→有(一个)中国→*很有(一个)中国
  *很有几个中国→*很有三两个中国→*很有两个中国
  “有+抽象名词”与程度副词“很”结合比较容易。
  “有+个体名词”一般不能与“很”组合,只有在个体名词前用了不确定的数量短语后才可以与“很”组合(“钱”似乎是个特例,可以说“很有钱”,而跟钱有关的“钞票”、“人民币”却不能说“很有钞票”、“很有人民币”)。对于“程度副词+有+名”,赵元任认为程度副词修饰的是整个“有+宾语”,当“有”后的宾语带了不确定的数量短语后,程度副词修饰的还是“有”字结构。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情况:
  
  从结构上看它们没有多大不同,“很有几块钱”与“很有一块钱”结构是一样的,而比“很有钱”在小层次上多了一层定中关系,但大的结构还是相同的。
  语义上,“很有钱”表示有很多的钱,“很”用来评价“有钱”的程度高;“很有几块钱”语义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跟“很有钱”一样,表示有很多的钱,另一种是不一定有很多的钱,只是有些钱(不能说“很有许多钱”因为“很”与“许多”意义重复);“很有一块钱”不能说,因为“很”只能用于模糊语义,而“一块”表示的是确数,这样的说法有矛盾。所以从语义上说,在“很+有+名词”中,“有”后的“名词”应该含有模糊语义,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种结构中的名词一般是抽象名词而不能是具体名词,因为抽象名词隐含“多,大”的模糊语义,而具体名词却隐含量的明确性。
  
  A类和B类都是可以说的,但C类中的C2、C3不能说(除非你对比尔·盖茨不满),这是因为“很有几块钱”和“很有几个钱”都带有贬斥、嘲讽或不屑的感情色彩。
  因此,在“很+有+N”的结构中,“N”最可能是抽象名词,个体名词的出现有一定的限制,专有名词一般不能出现。由此可见,由“很+有+N”转化而成的“很+N”中的“N”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顺序就是抽象名词>个体名词>专有名词。
  
  冷新吾,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大学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