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评李辉执教的《泪珠与珍珠》

作者:胡 莹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上,我有幸观看了2004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获奖课的课堂实录。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我觉得这些优质课都努力尝试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有特色,各具风格,都比较成功地展现给大家一个精彩的课堂,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尤其是黄石二中青年教师李辉执教的《泪珠与珍珠》一课更是让我获益匪浅。这里谈谈观看这节课引发的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从中受到的启示。
   激趣。“学之径莫便乎近其人”,学生喜欢语文,往往是从喜欢语文老师开始的,李老师这节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际教学效果都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激趣智慧,她能成功地把学生带进学习语文的快乐天地。吟唱诗词导入新课无疑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李老师深情地吟唱琦君的《虞美人》:“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甜美的歌声把学生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一个辽远且忧伤的意境,上这样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它营造了这堂课所必须且无法替代的课堂氛围。
   启思。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这种阅读教学强调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倡导的是一种民主情境下的教学。李辉老师这堂课在启发学生领悟课文神韵,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方面应该是成功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琦君的这篇文章写了很多眼泪,如古诗文中写的眼泪、探亲之泪、外子的泪、母亲的泪、牡蛎的泪,还有观音的泪、信徒的泪,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些眼泪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为帮助学生弄清这些问题,李老师精心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的开头几段写少女时代读有关眼泪的诗文的经历,目的是什么?
  (2)写外子的泪、母亲的泪、牡蛎的泪有什么深刻含义?同上文有什么联系?
  (3)文章最后写观音的泪、信徒的泪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与作者展开对话,启发学生一步一步疏通文章的脉络,领悟文章的要旨。可贵之处在于这种讨论体现的是一种探究精神,教师只是相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当中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怀疑,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在认识的不断否定当中提高认识。它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结论上来的一种铺垫,可以说,它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民主,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讨论中李老师十分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第五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深入体味“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的深刻含义,李老师不失时机地补充介绍了琦君的身世和创造动机。作者曾经说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尽管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写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在她的作品里,她常常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家乡的情,但凡春朝日夕,风雨晨昏,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她都要寄情于中,抒发一番。《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这正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一把钥匙。
  怡情。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琦君是一位才女,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词的熏陶。她的诗文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那些信手拈来的古典诗词句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上课之前,李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古典诗句进行了简要分析,体味它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浸润。当然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下一番品读的功夫。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刘勰的《文心雕龙》对“神思”有过这样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堂课李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让美妙的想象在学生头脑中轻舞飞扬。听老师那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范读,学生们似乎也亲身感受到几十年漂泊在外的飘零之感、思乡之痛。学生们深情的品读,使他们完全沉浸在文章略带忧伤的凄美意境之中。
  历练。语文课堂上老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历练中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李老师这节课除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反复地品读,还特地安排了口头作文训练。她让学生模仿课文讲述自己流泪的亲身经历,并且当堂作了示范。她那深情讲述深深地打动了在座的师生。受其情绪的感染,学生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的流泪经历,说到动情处,他们哽咽难语,泣不成声。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是情感的升华。课堂上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场上气氛实在妙极。
  
  胡莹,女,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