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苏州园林》教学点滴

作者:黄胜梅




  英国学者库伯等人提出的实验性学习模型,也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体验和其体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根植于生活世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观察和自我反省,在反省的基础上提升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和文化。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把这种观念贯穿其中,效果很好。下面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苏州园林》本是叶圣陶为一本名为《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在教学时,我把它当作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来教。先从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对象,阅读时应从哪几方面着手,这等于是交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一把钥匙,也是拉开学习说明文的序幕,接下来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来具体说明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问题就出现在品味本文语言简洁明晰、准确精当上。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发现,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有《学习手册》之类的学习用书,说白了,上面就有课文分析和练习答案,你如果提问他,他就会照本宣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皮毛也没弄懂,这是一个通病,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善于读懂他们迷茫的眼神和满脸的困惑,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例如:在体味本文语言时,有一句“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你若问什么是标本,他们会毫不思索地回答:标本常用来指那些经过处理的动物、植物或矿物的实物样品。这是抽象化的、概念化的知识,他可能只会照书本念一遍,若把书本合上,他就什么也说不上来。在这里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先让他们回忆起自己的一些经历,如在小时候你们捕捉过蝴蝶或蜻蜒吗?你们摘过银杏叶或小红花吗?你们捡过形状怪异或颜色奇特的小石头吗?……当你们想把这些小玩意儿长久地保存下来时,是否经过一定的处理,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标本呢?通过这些提示语就可以唤醒沉睡在他们大脑中的一些经历、体验,让这些东西复活,他们便会一个个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述说他们是如何制作什么标本的,洋溢着喜悦和自豪,这时你再问什么是标本,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述,虽然不如工具书上的语言标准,但却比那上面的语言活鲜,再让他们体会文中的标本是这个意思吗,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因为文中所说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而是苏州近200处园林的共同特点,所以,这里的标本显然是典范、代表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问“我的祖父是一个标本式的农民”一句中的标本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苏州园林》一文有些内容是介绍建筑及其设施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了解甚少,学习时似懂非懂。于是我来个“就地取材”,因为学习这课时正逢我校在建家属楼,下课时,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工地上人们劳动时的不同分工:有拿着纸笔的,在指指点点,指挥着别人;有掂着刀的,在捶捶砍砍,专心致志地砌着墙;有提着灰斗的,忙忙碌碌,穿梭于人们之间……接着引导他们分析工作人员劳动性质的不同:那手拿纸笔的是工程师,是搞艺术的,他们站在建筑业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建筑物的外观漂不漂亮,内部结构合不合理,使用寿命长不长久等都是由他们决定的。如果说建筑是固定的音乐,那么,他们便是优美旋律的谱写者,他们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他们的劳动是一种精神的创造,一种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掂刀的是师傅,他们则相当于是搞技术的,这一线一砖,丝毫不能马虎,它决定着楼房的质量,他们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他们的劳动技术是在长期重复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这一砖一刀是他们长年累月地修炼炼就的硬功夫;而提灰的小工,则不需要过多的知识或技巧,只是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力来获得最低的工资。同样的道理,我们当老师的也有层次高低之别,有大师、名师、老师、庸师、巫师之分,前者可谓具有教育教学艺术,中者具有一定的技术,而后者只是滥竽充数的。学生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技术,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就不言而喻了,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还有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的理解,我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让他们观察家属楼的格局,“三卧”一般都是靠南一字形排列,“两厅”则构成曲尺形的样式,既不美观,又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为了弥补这设计上的缺陷,在装潢时,人们根据美学原理“距离产生美”或“朦胧便是美”等,将客厅与餐厅之间来一个“隔断”,用博物架、吧台、花窗或拉帘来充当,透过这个设施也可以看见里面餐厅的一些摆设,只是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罢了,看不真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设施,你能举个例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发言,有的举信阳狮河公园的布局,有的举罗山宾馆的屏风,还有的举美术工艺品的制作……如张胜满同学介绍他的一件玩具“马到成功”时说它给人的感觉是空而不空、透而不透,活学活用,从心灵的深处感悟出这两个词语的内涵。
  运用上述方法,通过回忆、观察等途径我们攻破了“亭台轩榭的布局”、“阅兵式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等一个个难关,让学生获得了许多鲜活、有趣的知识。
  
  黄胜梅,教师,现居河南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