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囚绿记》中“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作者:闵 静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海星》(1936年)、《竹刀》(1938年)和《囚绿记》(1940年),由于作者的早逝,作品不算丰厚,但确有其独到之处。对陆蠡散文的关注和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他的散文作品选入中学课本,这是第一次。
   课文《囚绿记》是一篇富有个性、内涵深刻的散文,解读这篇散文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把握散文中“绿”的多重象征含义。由于许多教师过去从未接触过陆蠡,在理解和把握“绿”的象征含义上,出现了一些困惑。《教师教学用书》上对“绿”的象征含义的解释是:课文“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本人认为这一阐释确实揭示了“绿”的最深一层的象征含义,但如果脱离了作者对“绿”的象征意义的逐层深入的情感体验和认识过程,脱离了作品具体的写作背景,以上的结论就会悬空,而《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两点并未做剖析。本人认为引导学生赏析这篇作品的关键是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作品的艺术魅力正体现在这一体验过程中。
   “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要透彻理解作品中“绿”的多重象征含义,先要弄清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作品中作者对绿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有没有微妙的变化呢?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作者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作者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让他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所以在作品中,“绿”首先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然,如果作者对“绿”的认识到此为止,也就毫无新意。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忽然,作者心中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作者开始恼怒绿的不亲近,不快于“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但当看到“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当作者开始对绿产生怜悯之心时,他一定认为,是他掌握着这绿的命运。绿在他心中的形象是大大打了折扣了,作者对绿的感情由高峰转向低谷。
   当作者临行来开释这片绿时,他看到这片绿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他是“珍重”地开释这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
   由开始对绿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喜爱,到后来对绿的曲解、同情,到对绿的崇敬,作者完成了对绿本身的感情升华,展示了“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文章情感又起了一个波澜,由谷地冲向高峰。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937年11月上海除了租界以外全部被日军占领;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同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花园口决堤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
   作者和绿的那段交往是在1937年夏,即卢沟桥事件爆发前后,但文章却写在一年以后,那时,作者已经回到上海。可见作者和绿的交往虽深,但对绿的认识的最后升华,却是日军铁蹄践踏北中国之后,作者把“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屈的精神结合了起来,从而展示了“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作者正是这样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
  
  闵静,女,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