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走出快乐教育的误区

作者:杨碧兰




  正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更新了教育观念,学会了诸如:“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有些家长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不管孩子做什么,做法是否得当,只要他觉得高兴就任由他去做,甚至鼓励他去做就是赏识教育。不料,这些所谓的“赏识”,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错误认识一:快乐教育就是孩子不受纪律约束
   笔者现任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学生小蔡在课堂上经常坐立不安,每位科任老师每节课至少有十分钟花在他的身上;他还有个坏习惯,爱追着女孩子去亲吻她们,脱女同学的裤子;肆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不还,上个学期借了同学的本子,至今未还;前班主任说,一年级的时候,还会偷钱。我向他的家长反映,小蔡的妈妈说:上课不听讲,不是原则上的错误,只是他自己没听到课,损失的是他自己,他没有影响到别人(其实已经严重影响了别的学生);至于他的坏习惯,小蔡的爸爸说,是因为他喜欢那些女孩子,但绝没有像大人的那种意识,不会伤害别人(已经猥亵他人,能说没伤害吗?)。我在电话里与家长谈了一个多小时,家长向我解释了很多,也说他的孩子给我添了很多麻烦等等,但仍然认为让孩子获得快乐,不该有约束。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小蔡的家长对孩子的所谓“快乐教育”的认识是错误的。孩子上课不守纪律,影响别人已无需赘述,而放纵他为所欲为,却是超乎常理的;女同学讨厌他无所顾忌地吻她们,他那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厌恶之上;肆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东西又不还,他那是贪小便宜,将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别人的需要之上,完全是一种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行为。放纵孩子的错误行为无异于“姑息养奸”,后患无穷。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上还出现偏袒,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而无益的。
   一个小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群体,像小蔡的所作所为,他既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使自己与同学之间变成了对立的双方,这无疑会使他自己逐渐走向孤立。相信长此下去,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快乐的。
   错误认识二:快乐教育就是孩子不能吃苦受累
   一些家长,对孩子接受劳动锻炼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应该享受才是幸福快乐,干些苦的、累的活,就觉得苦了孩子。于是,凡是要吃苦的事都不让他去做。
  一次劳动课后,小怡的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她的孩子不能扫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的孩子是很爱清洁的,她很怕灰尘。在家里我从没让她扫过地。还有,她的手抓扫把柄后会很疼,我也从不免强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现在不是提倡赏识教育吗?不是要多鼓励孩子做她喜欢做的事吗?她不喜欢扫地,就别让她扫了。不然,她会不快乐的。”
   小怡不爱扫地,能说爱清洁吗?一般的劳动,都不让小孩去体验,怎能培养她的生活能力?难道让别人侍候她一辈子?其实,劳动也能获得快乐。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更能树立他们的劳动观念,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来源于劳动,从而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真理(毛泽东语),进而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并珍惜劳动成果。
   错误认识三:快乐教育就是孩子学习不要有压力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自由自在中接受知识,不要给任何压力才是快乐学习。
   小曾本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上课经常是自己想自己的事,家庭作业常常不完成,课堂练习不是没本子,就是没铅笔。甚至考试也不完成答卷,悄悄地把卷子带回家去做。成绩一直上不去。与家长谈到此事,家长就说: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太重了,只要他不惹别人,老师讲过的内容他懂了就行了,做不做作业不打紧,别给他太多的压力。还说到老师不要要求那么严,别把孩子给压垮了。
   常言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确如此,尤其是现阶段的小孩普遍存在依赖性、惰性,学习态度不认真,听课不专心,作业马虎,书写潦草不工整等毛病,并且恶性难改。如果不适当施以压力,使其有所触动,这些小孩很难会克服,而且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成绩跟不上,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后果更不堪设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获得真实感受的实践,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热情地关注、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中引导他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环境中培养关爱之心和责任感。当今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既能自主又能合作的精神,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方法。而某些家长却忽略了这一重要意旨,把孩子往误区上引,这是错误的。
   引导孩子认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是一种从学习中获得的快乐;引导孩子明白与同学和睦共处,团结友爱,这是一种从同学交往中获得的快乐;引导孩子理解尊重他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从立身处世中获得的快乐。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异彩纷呈,处在成长中的孩子难免不辨是非黑白,因此家长的认识绝不可以含糊,引导不能出现偏差。严格要求孩子,哪怕方法守旧,只要让孩子能健康成长,明辨是非、假恶丑与真善美,这才能获得立身之本。
  
  杨碧兰,女,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