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诗歌教学探微

作者:朱 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影响之广,成就之高,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媲美的。它是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的渊源和基础,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精练,富于音乐性;感情强烈,富于想象性;表情达意,形象为主;意境深远,自成高格。中学生喜欢读诗,中学教师常常选择诗歌教学参加各类大赛,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在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中对诗歌教学也是情有独钟,足见诗歌之魅力。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原因,存在忽视诗歌教学,或将诗歌教学工具化现象。尽管课改以来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缺弱:其一,常规教学忽视语感的培养和个性体验;其二,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试题中鉴赏类题型比例增大,但高水准的试题未曾多见,只是停留在读懂的基础上。要改变现状,当务之急需要一线教师改变多年的积习,积极投身于诗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需要高师院校师范生立足于实践操作层面的关注与探讨。当然,专家的指导与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都必不可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理解作品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魅力①。这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在教材中,表现为诗歌篇目比例增大,尤其是古典诗词,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2000版)为例,共收录了古今中外38首诗歌,其中古典诗词占25首,可见重视程度之高。面对新理念、新教材,师范生如何进行诗歌教学,适应课改的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一般来说,诗歌教学中,了解诗歌的内容,扫除语言障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之美与艺术之美。从师范生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情况看,问题较多。诸如:忽视诵读,缺少品味,情思淡漠,语言贫乏等,但其中以翻译诗句、归纳大意代替文学鉴赏为通病。他们对诗歌教材的处理,喜欢在疏通文意时,把现代诗歌译成散文,文言诗歌翻成白话,似乎这样,才能读懂原文。诚然,文学鉴赏是以读懂为前提的,读懂就要疏通字面意义。一首诗,写了什么事,刻画了什么人,描绘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主题如何等等,均属读懂范畴,教学中要适当点拨,使学生有清晰了解,培养其概括分析的能力。由于诗歌寓万于一的特点,诗人要极俭省地使用语言,讲究含蓄,甚至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结果出现许多语言障碍。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诗歌,均有此类现象。“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互文现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语序变换现象等等。鉴赏时要调整语句结构,理解句子的含义。但能否由此得出古典诗词的讲授,要扫除语言障碍,就得翻译全文的结论呢?不能。譬如,有师范生讲授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把它翻译成:
   内陆平原四月时花儿谢了,
   深山寺庙边的桃花刚刚开放。
   常常慨叹春天走了没有地方可以找到,
   不知道它竟跑到这里来了。
  这还叫诗吗?哪里还有诗的韵味!这样做,只是译出了词的最表层的意义,至于词中韵味、情思、意境却没有品味、鉴赏,这不是文学作品教学应有的面貌,不是其功能发挥的最佳状态。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名著的翻译与原作相比常常相形见绌,费力不讨好。诗词教学古诗今译,也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而师范生的诗歌教学却常常如此,更有甚者,有师范生讲授这首诗时,将诗的主题、段落大意进行简略地概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诸如:“这首诗描写了深山古寺的春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与热爱之情”等等。这种通过描写什么,议论或说明什么,反映了什么,赞成了什么,反对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等等的僵化模式,概括文章大意或主题,不仅是师范生诗歌教学中的弊病,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弊病。高师在校师范生毕竟是在课改要致力于打破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心理定势,十分艰难!所以,在他们的教学中难免感染语文教学中的通病。但如此下去,就会削弱文学作品在语感培养、思维训练、育人方面的功能,难以完成积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使命。
   师范生在诗歌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不善于利用文学鉴赏这一武器。当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千万条,但文学鉴赏无疑是一条理想之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难舍文学鉴赏那一脉墨香,很难想象,语文教师会与文学鉴赏擦肩而过。提到鉴赏,有些师范生总是认为,太高不可攀了,离中学生学习实际太遥远了,实则不然。现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年代,课改的校园,知识的来源不仅仅通过学校课堂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信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已具备文学鉴赏活动进行的条件与基础。九年义务教育语课标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模块,对文学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③。由此看来,文学作品教学中,鉴赏活动势在必行。要解决师范生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医治弊病,文学鉴赏无疑是一剂良药。实施鉴赏,首要问题就是对鉴赏这一概念的理解。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中,以人们对待一棵古松有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为例,阐明关注古松姿态与精神的态度就是审美态度,即鉴赏态度。就是说以审美的非功利的态度看待文学作品,就是文学鉴赏④。专家们认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有正误、深浅、优劣之别。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来看,初、高中学生具备鉴赏能力是有层次区别的,是由“初步”到“自觉”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就是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高师中文专业的师范生们,相应地,鉴赏中不能仅评价一句该文写得“好”、该词用得“妙”就可以了,这种鉴赏水平是低层次的。要品出个所以然来,就要求师范生们在走向教师岗位之前,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丰富的人生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师德修养与思维品质,方能胜任。
   那么,如何发挥文学鉴赏的功用,医治诗歌教学的弊病呢?
   一、品味语言,把握意象
   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练、最富表现力的。有人曾打比方说:散文的语言好比是散步,而诗的语言就是仪态万方的舞蹈,周身上下都洋溢着一种迷人的风韵。极其普通、平常的字眼,在诗人的笔下,便顿时生色,妙趣横生,化为一篇之神气,尽洒风流。鉴赏中,尽洒风流的词语不可漠视,关注它,仔细推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视为加强炼字的问题。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动态而又色彩鲜明地刻画了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富有神韵,无词可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可谓境界全出,卓绝千古。这些鲜活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借助语言描绘,感受意象的具体特征与含义。何谓感受?王尚文先生用“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目出事物,以心出之”来阐释⑤,孙绍振先生引用《文心雕龙·物色》篇“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来证明。看来,鉴赏者的感受需要情感的投入,思维的流动,方可把握形象之特征。王纪人先生主编的《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把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语言符号层,是文学作品最外层结构,它与作品表现的特定内容有密切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第二层面是艺术形象层,是由语言形式组成的,由语言层面唤起的想象形象,它不能提供人们直接地观照,只有通过想象来唤起生活的表象。第三层面是内在涵意层,主要是艺术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整个文学作品意义的重要所在。第四层面是象征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最深层面。象征意蕴就是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所含有的象征意味,它突破了作品形象的具体意义,成为一种超越形象意义的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是作品的最高旨趣和精神价值⑥。王纪人先生的文学作品结构四层次说,为诗歌教学提供了思路。启示我们:诗歌教学要从语言入手,再到形象感受与意蕴探究。所以诗歌鉴赏的第一要著应是依据文学作品结构特点,从语言品味切入。不理会语言特点,直接的理性概括、主题抽象,是诗歌教学之大忌,它违背了文学教育的规律,削弱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