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如何拟好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田利华




  一、命题思想
  
  中考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属于学业水平考试。期末考试是基于《课程标准》的阶段性考试,因此试题内容和试题的呈现方式,借鉴中考,但不唯中考是从。
  命题时坚持以下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阶段性考试对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简言之,有利于引导学生记住该记的,引导教师教好该教的;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死读书,读死书,引导教师不死教书,教死书。
  
  二、命题原则
  
   依据《课程标准》注重考查语文积累,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机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
   试题取材于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乃至阅读材料的选择都根据各册各单元主题,充分体现阶段性考试的特点。命题时不因循教材课后习题或教学参考书,语段阅读材料坚持课内外结合,命题时本着课内语段课外化,课外语段课内化的原则,考查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作文试题不设过高审题障碍,着重考查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三、命题过程
  
  (一)命题前要熟悉教材、《课程标准》,明确各单元的主题、知识点、能力点,尤其是目标,而且要具体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摆好框架,理好结构。语文试卷的外框架多种多样,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三部分结构:“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有时不出现这些术语,直接用“一”“二”“三”标注)。内框架的结构可视各单元的主题和命题人的习惯而定,无固定要求,如有人习惯将文言文的阅读放在第二部分的第一个板块,也是完全可以的。
  (三)实施过程。1、“积累与运用”的内容要能涵盖一册的基础知识点,要以考查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为主。如七(下)期末卷的第一部分包括字音字形、背诵、名著阅读、专题、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诗歌赏析(修改文章是本册重点,遗憾的是该试卷未涉及到)。八(下)期末卷的第一部分包括字形、背诵、文学常识、语病修改、观点表述、名著阅读。就此,我认为:(1)基础知识点不仅是明确的重要的学生该掌握的,而且涵盖面一定要广。(2)要面向所有考生拟题,不易出现冷僻的生硬的基础知识:如,七(下)的默写都是重点诗句),同时要体现能级区别,如,七(下)的默写每一题都是直接填空,而八(下)有一题是按要求默写,难度稍微加深了一点。(3)不能完全依照中考卷出题,如七(下)卷中有注音,八(下)卷中有文学常识填空,这些在中考中已明确不作要求,但是作为阶段性考试,这些内容要考查,因为它们分别都是各册的最基础的知识点。(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要在各小题后标明作者、出处。
  2、“阅读理解”部分要本着“课内语段课外化,课外语段课内化”的原则。“课内语段课外化”是指语段来源于教材但题目不应涉及教材课后习题或教参原始的分析或手头的练习资料,要真正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的能力;“课外语段课内化”是指语段来自教材之外,但选文内容要对应教材各单元的主题,题目要对应各单元的目标、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因此课外语段的选文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选文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中各单元的主题(打破传统的以文体分类的限制)如七(下)有“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六个主题,因此七(下)期末卷中的三个现代文语段《柳叶儿》节选、《纪念王选》、《一亲一抱抿恩仇》正好分别对应了“童年趣事”、“人物风采”、“动物世界”三个主题。课外文言文也与教材相关:与《黔之驴》并列为柳宗元《三戒》中的作品。其次要注意选文的人文内涵与语言要素的统一,要能关注时代、注尽时代活水,如真情美德、人性人品、前沿科技、生态视野、奥运精神等等,简而言之就是选文应该是紧扣单元主题的时文、美文。文章选好后还要心中有数:常见的考题有哪些,如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结构的梳理、写法的揣摩、内容的探究、作品的感受以及拓展创造等,同时还要思量这些考题当中哪些对应了相应教材的主要目标,千万不能用九年级的考题来考查七年级的学生。开始拟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选文章有难有易,此时可以“难文浅问”、“浅文难问”,同时也要考虑能级区别。如对语段文意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可拟为“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语段内容”,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可加一定的限制:不超过20字,对九年级的学生要求再高一点:15字以内。
  (2)问题的题干要明确具体,不和考生玩文字游戏,不设考生读题的障碍,使得考生只要能认真读题就能顺利回答。如七(下)期末卷的语段《纪念王选》第10题是“王选两方面的成就具体指和 ”关键词“具体”问得非常明确也很具体。第11题“‘这次选择意义非凡,但难度是不可思议的’。这次选择的难度有哪些?”关键词“难度”“哪些”也很明了。再看第5题的第二小题“《醉汉》第一节在表达上用了什么方法?”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笼统,外延太大,所以考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也给阅卷增添了麻烦。
  (3)每个语段的试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一般情形下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可从整体感知入手到词句理解,再到主旨的把握、写法的探究,最后再拓展创造。还以《纪念王选》这个语段为例,这个语段试题特点是:10、11题属整体感知范畴,考生回归原文找到相应的语句再加以提炼概括就很容易答对,12题是“第9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句子作用的理解,需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前提下,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答对,难度稍有提高,13题是“王选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拓展延伸,只有在真正深入到文本中,深刻感悟到人物精神内涵的情形下才能答对,而且不止一种精神,难度相对来说较大。
  (4)不同的语段中不能重复出现相同的题目。这里所谓的重题是指出现了相同的知识点特别是相同的能力点。举例说吧,前一个语段中出现了“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而在后面的语段理解中呈现了这样的题目“上述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问法不一样,涉及的知识点也不一样,但实际上是重题,即重复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题量的分布和比分的划分要合理。题量的分布要合理就是说四个语段中的平均题量要差不多,不能出现前少后多(其实后多是为了保证总题量不变而硬凑上去的,不能保证题目的质量)或前多后少的现象。比分的划分要注意:一是几个语段间的平均分值不超过3分,同时依据本册教材的主题的重点或能力点的重点,在重要语段上适当偏斜一点分,但要力保不能超过平均值3分;二是各题的比分要有科学依据,主要是依据答案要点来“立分”既是对考生答题时的友情提醒,同时也给阅卷带来了方便。比分千万不能凑合。三是除了每一小题后要写清比分外,各个语段也要写上相应的分值,同时三个组成部分也要写上相应的分值。整份试卷的分值是100分,其中作文30分,另加写字3分(不包含在100分内),第一部分20分左右,第二部分50分左右。
  3、第三部分的“写作”绝不设置审题障碍。卷中的引语或提示语能做到(1)切合教材各单元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主题;(2)让考生一看一读就明确:选材范围、立意角度、写作要求……同时作为初中语文期末卷,我觉得依据《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拟题时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更应引导他们学会叙事,叙好事,学会在叙事基础上表露自己真切的感悟。
  
  四、注意事项
  
  1、一份试卷的总题量为24题左右,但总题量的确定不能太大众化,有时要考虑能级区别,考虑选文的长短难易,如七(下)期末卷为22题。反之,为了确保题量的大众化,就要思考选文的长短、难易。
  2、前后无暗示性的答案,如根据拼音写汉字的某一个字在整份试卷中的其他地方就不能出现。
  3、不唯中考是从,包括试卷的结构尽量不要雷同。中考考纲中不作要求的不等于平时就不作要求,如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表现手法等中考已不涉及到这些名词术语但作为阶段性考试的期末考试,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术语,这也是语文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考一考也是应该的,“七(下)”“八(下)”不是考了文学常识填空吗?“七(下)”不是考了注音吗?
  4、试卷的形式有时可灵活机动,体现你出题人与众不同的风格。如八(下)期末卷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将其与背诵默写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七(下)期末卷将文学常识填空题揉在阅读理解题中,对新闻知识的考查与第一个语段的阅读理解有机交错在一起的。
  5、整份试卷以五号字宋体为主,但在以下几个地方要适当变化:总标题(居中)第一行字体一般为四号、宋体;第二行小三、黑体加粗,在其右下写上命题人,五号楷体;三个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包含分值)居中、字体为四号加粗;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文均为五号楷体,如有这样的语句“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可将这段话(包含分值)设为小四加粗;课外文言文如有注释,文中的序号和文下注释可设为小五号,“注释”二字加粗。
  6、及时做好科学的标准答案,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时也不能唯你是从,可请人试做,反复揣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力保答案标准,同时确定好评分标准和要求。
   总之,一份好试卷就是一篇好散文:“形散神不散”——立意明确(各册各单元的主题);线索清楚(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拖沓(前后无重复现象)。
  [附注:文中所举试题来源于苏教版七(下)、八(下)如东县语文期末试卷]
  
  田利华,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