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学的应试指导与创新教学

作者:赵佳丰




  语文是一种应用兼思维型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升学指导的弊端,不强调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习题的操练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只有在认识应试指导的“强”与“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一、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让学生明了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掌握足够的词汇,学会标准的发音,养成正确地写字和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从应试指导来看,语文教学在完成以上语文教学任务上存在着“五强五弱”。
  
  1.在语文知识结构上,培养系统有序强,灵活应用弱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十分讲究语文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的脉络,这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沟通与联系,但我们对语文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知识的灵活应用则重视不够,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首创性、独特性、突发性与变通性方面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发展。
  
  2.在语文思维训练上,培养聚合抽象逻辑强,发散形象直觉弱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讲究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聚合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思辩能力。但仅限于此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因为创新需要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协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尤其是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忽略学生发散、形象、直觉思维的训练,就会阻碍学生的创新,而这正是我们在语文思维训练方面的弱项。
  
  3.在语文人文塑造上,培养毅力恒心顺从强,独立冒险质疑弱
  语文学科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而人文精神关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关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强调对学生毅力、恒心和顺从的培养。超负荷的语文学习量,不仅使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更磨炼了他们的意志,这是国外大部分学生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学校过多的语文教学操作规范制约和教师辅导,使学生在独立性、好奇心、专注性、批判精神与冒险精神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这对于塑造学生语文人文精神是不够理想的。
  
  4.在语文教学环境上,严谨有序强,宽松开放弱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注意营造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矩和章法学习和思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但过于紧张划一,不利于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新思想、新观点的迸发。只有关注学生及语文环境中的师生互动、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等,才能使学生们在较为宽松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创造
  精神,提高语文实践创造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5.在语文教学评价取向上,常规趋同强,变通期待弱
  目前学校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评价,多采取的是已被大众所接受的常规和划一标准,这自然于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意义。然而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创新往往要求与众不同,追求新颖独特,有时甚至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在观念上给予适度的宽容和理解,在机制上允许一定的变通与期待,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思考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传授有关语文基础知识技能方面,总体发展水平高,在创造性的“工作动机”方面有长有短,而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与创造能力方面,则发展不够理想。我们语文创新教学已经比较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教师是学生的权威与领导,学生必须听从和驯服,教师主要任务是传道解惑,学生主要任务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效截取,师生关系就是教与被教,属于传递性教育。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教室、教材的框架被逐渐打破,语文教师若想要充当一名无所不知的知识传授者,已经很难胜任,教师的职能与地位发生了迅速变化,教师必须与学生共享新知,共同探究新知,甚至共同合作来创造新知,教师正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和点拨者。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方式
   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过去我们对“教什么,怎么教”的关系处理,对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即认为“‘怎么教’比‘教什么’更有价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盛昌认为,“渔”意味着对“鱼”之特征的充分掌握,于是捕捉也好,哺养也好,才能得心应手。捕捉“鱼”需要掌握“鱼”的活动规律,哺养“鱼”需要掌握“鱼”的生长规律,脱离了“鱼”,就不存在着科学的“渔”。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的方法论。语文教学应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割裂与对立,因此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不仅仅是要解决教学方式的问题,也要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关注语文的实践性和情感性
  创新语文教学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然我们除了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外,也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情感性,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4.正确处理传授语文基本素养与语文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学既关注一般学生,也要关注优秀学生。语文教师往往欣赏的是那些智商既高、创新潜质又强的学生,但对那些创造潜能强,却又不合乎传统,对规定学科不特别探究,并时而会向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有时不服从教师甚至引起教师烦恼的学生,有些教师则往往不太赞赏或不给予肯定理解,这就会损伤他们的创新动机,影响他们创新潜质的发展。而将学习成绩与创新能力等量齐观的看法是对正确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误导。此类观点的普遍存在,当然也与我们的教学内容、考试方法、评价体系以至舆论导向等有关。这就提示我们:在语文创新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最后我们要思考的是,既然语文教学应试指导有“强项”与“弱项”,就不能完全否认或抹杀应试指导的积极价值。在创新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应试指导中的“强项”,又要解决应试指导的“弱项”,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需要出发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聃龄.汉语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顾黄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唐盛昌.中学教育的求索与超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田瑞云、刘永慧.语文教育行为论(M),青岛海洋大学额出版社,2002年版.
  
  赵佳丰,女,湖南湘潭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