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蒋 平




  课堂提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教师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起始阶段,还是展开、结束阶段,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用提问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体验中,对课堂提问的类型、要求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
  
   1.了解型 了解型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能力和掌握情况,为进一步学习理解打下基础。如讲《尤二姐之死》一课,可先提问:《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学生回答,可知道他们对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运用型 运用型提问的意图是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谁能把《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文章中的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的内容找出来?插叙和补叙有什么不同?通过回答这些提问,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区别各种叙述方法,进一步掌握并深化知识。
   3.温故知新型 温故知新型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学习小说单元时,可提出“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描写包括了哪些内容?”等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通过“温故”而加以巩固。
   4.探求内蕴型 探求内蕴型提问旨在启发学生挖掘课文内在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在揣摩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可以引出学生探幽发微之趣。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头部分,鲁迅写道:“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就可提问:“独”、“徘徊”两个词表达了鲁迅怎样的心情?在进行思考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这两个词的运用是为了表达作者极度沉重、悲痛和对反动当局无比愤恨的心情,就自然理解了“独”和“徘徊”的丰富内涵。
   5.设置悬念型 设置悬念型提问是为了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和探求的意念,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学习鲁迅小说《药》时,第一课时刚好讲完第二部分,在断课时可这样提问:小栓吃了所谓的灵丹妙药后,效果如何呢?他的病能治好吗?要知后来情况如何,请注意下次课的内容。这样就在学生心理上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后面内容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及要求
  
  语文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适时运用以上几种类型的提问,不但能调查学生的知识底数,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变化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因此,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科学、娴熟、准确得体的运用课堂提问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做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在备课时就设计好提问的内容和类型,考虑做哪些解说提示和归纳总结,同时还要求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巧,有对学生主体的充分认识,有灵活的反应能力。而教师在教学中只要不断努力地探索,细心地总结,就能恰当、自然、适时地运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要避免随意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对提问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不能每讲几句就随意地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结果是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更不能对上课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的学生进行惩罚性的发问,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害怕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还应启发和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也不能随意简单地评论为“行”、“不错”、“可以”,而应在内容、语言等方面做出评述或补充,以进一步强化所问的知识。
  2.要有一定的坡度。教师提问必须坚持面对学生实际、逐步升级的原则,如果提的问题太深晦,就会使学生茫然,以致打击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提问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为有坡度式的提问能克服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缺陷,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3.要有足够的估计。教师在课前应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都要有所考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应有充分的估计。提问时不管是出于训练,还是检测的目的,都应当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不至于过分紧张而导致答非所问,或者语无伦次,自然就避免了“无话可说”而带来的尴尬。
  4.要充分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回答的内容正确与否,都要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注意这一点。同时教师也不要在学生答问过程中频繁地纠正错误,打断对方的思路,使对方感到难堪和畏惧,只能在总结评价时给与矫正和补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并放心大胆地回答问题,收到预期的效果。
  
  蒋平,女,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