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课堂中问与思、动与讲的关系

作者:俞 燕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堂教学改革也方兴未艾。这一两年中我走东窜西听了不少新课改后的语文示范课,眼界大开、获益匪浅;但同时也有些特别的感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些语文示范课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形式多样、课堂热闹:音乐、歌曲、动画……应有尽有;朗诵、表演、讨论……精彩纷呈。这里有执教者们智慧的火花、精心的设计,有学生们机敏的应答、才能的展现。但除去表面的虚华,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到底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每每听课后我总有这样的感受:执教者功底扎实,钻研教材深入,准备充分,还很有智慧;通过这一节课的锻炼,执教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会达到新的高度,在授课中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学生呢,就不敢这么说了。因为,示范课、公开课,往往是看执教者们如何表演,学生常常只是配合教师上好课的道具,对一节课的最终评价因为没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只能从执教者的角度判断了。这种不成文的评价标准,使执教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较多考虑自己如何教、较少考虑学生怎样学。
   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步、提高,本是好事,但如果这种提高超越了学生的提高,并且是经常性的超越,是否就值得我们反思了呢?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归根结底新课标要求提高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设计的首位是考虑学生怎样学,其次才是如何教。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谨慎处理好问与思、动与讲的关系。
   问与思。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就简单地认为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的最好方法,所以,有些课堂上教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都说好,不管是真好还是假好。首先要明确的是设计这些问题是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但多次听课我都觉得这些问题并没能达到目的。例如,我在南京听了一节《林黛玉进贾府》的示范课,教学围绕王熙凤展开,除了简单的导入与课文介绍外,从头至尾就只有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王熙凤?没用多少时间思考,学生就踊跃发言了,而且出语不俗,充分体现了一个文化大省的学生的高素质、强能力。但惊羡之余我们能否反问,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多的学生怎么可能奇思迭出、妙语连珠呢?作为词汇量相对丰富的语文教师也很少有这么敏捷的思维,这只能归结为学生的充分准备,因为我看到起来发言的同学手里几乎都有一张写满字的发言稿;学生的这种语文素养有多少是从这节课中获得的呢?这到底是从学生的肚里往外掏东西,还是往学生肚里装知识呢?
   动与讲。新课标强调协作与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我们的课堂气氛较之从前就活跃多了,小组讨论、表演朗诵、动画歌曲……一节课热闹非凡,学生也不亦乐乎。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课堂必须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就拿2006年11月份丹阳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改革”专题组成立大会上的一节语文课《母狼的智慧》来说吧,前半节课读、感、悟、评课文,还与课文有关,学生们从中体悟到了狼性中的亲情;后半节课为了让学生对狼有更全面的了解,展开了比较探究性学习,多媒体播放《狼和小羊》、《聊斋志异》中狼的故事、齐秦的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等,非常引人,尤其是画面上的那只狼最终因人为地破坏找不到生存的场所而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最终学生们得出了“人不如狼、人类要环保”的结论,达成目标是学生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狼,痛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节课命名为“狼”系列是不是比《母狼的智慧》更准确呢?
   新课标与时俱进,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语文教学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课堂结构的变化、形式的丰富、气氛的活跃,这些本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活动是否必须呢?是否为了追赶潮流而活动呢?这些值得我们思考。当然,除此之外,也要谨防另一种教学方法,这往往出现在常态课中,因为没有人监督,教师上课就比较轻松、随意,“我的地盘我作主”,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灌给学生应试的知识,活动、提问、思考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讲到位,不如自己讲,所以新课标背景下的常态课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更多的还是老模式。
   尽管我们现实地看到,做为高中第一线的教师,不能不关注高考,但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语文课堂中请谨慎处理好问与思、动与讲的关系。问、思、动、讲的选取,它们在课堂结构中比例的大小,取决于真正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如何教的问题。
  
  俞燕,教师,现居江苏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