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夯实中学生的作文基础

作者:柴奇先




  中学作文教学的难点不在别的,而主要在于学生因为一时无话可说,所以才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因为畏难,就怠于动手动笔,又因为怠于动手动笔,由此影响了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由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并且能够写出水平较高的文章来。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可谈以下几点浅陋之见。
  
  一、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
  
  1.话要从观察中来。如写《校园中最美的一角》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观察学校花园。具体做法为:一数,二问,三形容。数,即数出花园中花的品种;问,即向他人询问花园中自己所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如花的名称、花的特性、花期等;形容,即运用恰当的词语,把各种不同的花、叶、株的形状进行一番描绘。经过以上观察了解,学生在作文中大都能对花的品种、形状、颜色做出较为具体、细腻、形象逼真的描写,从而写出校园最美的一角。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还能将所“问”到的内容以及所产生的联想写入文中。通过以上观察,以前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现在多数都能写上数百言的文字了。
  2.话要从求真中来。由于目前名目繁多的写作书籍涌入市场,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一种“造假”的本领。他们在作文中往往难于动脑,或东拼西凑一段,或抄袭现成文章。于是在作文中出现了许多虚假而又雷同的“情节”和“人物”,产生出了许多学生“八股文”。这种误导,造成了学生离开“作文书”就无法写作文的恶果。拨乱反正的方法是去其假求其“真”。即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心里怎样想,手里就怎样写;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3.话要从听练中来。具体做法为:每天可指定一名学生在课前做3分钟左右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新鲜事物,也可以是传统故事,还可以是对名言警句的体会理解。要求其他同学在当天练笔中,把这位同学的演讲内容记录下来。凡有一些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把闪现在脑际中的一种思想,一种意念,一个想法,运用恰当的词语记录和表达出来确非易事。正如苏轼所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学生在作文中之所以无话可说,也不排斥被这种体验所困惑的因素。若每天坚持这样的从听到写,天长日久,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较大地提高学生捕捉词语并运用于笔端的能力。这时候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有话可说,而且还是有话会说了。
  
  二、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有文可显
  
  1.文采要从积累中来。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警句,在文章中经常闪现,就会使文章产生连珠缀玉、采英撷华之妙;于景、事、情、感之外融进有关科学的、文学的、历史的知识及寓言故事,这样会增强文章在知识上的厚重感。如写《除夕之夜》、《元宵佳节》之类的作文,有必要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过年过节的风俗习惯、传闻轶事。因为这些内容的渗透和闪现,则必定会使文章文采大增。因此,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这是使学生文章“有文可显”的重要环节。
  2.文采要从修辞中来。要教育学生养成善于形容事物的习惯。每见事物就想试着形容一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的文章中就会出现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来,还会使文章中的人物产生逼真鲜活的效果,这就是所谓文章中的文采。此外,还可以从趣味性很强的对对子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对对子的技巧,养成对对子的习惯。那么,在学生的文章中必定会写出一些对仗工整的句子来,这些句子也是文章的文采。然后,通过排比、反问、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专项训练,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养成善于使用修辞的意识。这样,文章中就有了技巧,有了气势,自然也就有了文采。
  3.文采要从练字、练笔中来。经过以上两步训练,还必须对学生提出“炼字”、“炼句”的要求。“炼字”就是要解决词语的准确选择和使用问题。所谓“一字妥贴,全篇生色”。“炼句”就是解决句式选择和使用问题,所谓“一句传神,文章天成”。同时把“练字”、“练句”的功夫运用到文章修改上来。这样,必然能够写出文通字顺的好文章来。文章精练了,也就是有了文采。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
  4.文采要从构思立意中来。文如其人,指的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于是也就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经有话可说的写作实际,在这时的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扩大阅读、和名人交流、对话,不断启迪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不断成熟;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布局谋篇的思维训练,抓深化主题、升华思想的立意训练,从而使学生养成构思新颖、行文成熟的良好习惯。文章中一旦有了思想的光芒,那也是文采的具体体现。
  总之,我认为在中学阶段,尤其在初中阶段,先让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记叙能力的训练,可按记叙文的要素,多采取一些套写、仿写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训练,对学生先不要过多地提出结构、主题等方面的要求,这样就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记叙能力。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提出围绕主题选材问题,文章的结构以及前后照应问题、突出主题问题、运用修辞等问题。
  
  柴奇先,语文教师,现居甘肃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