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立足主体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作者:梁正明 罗贤科




  为了寻找出“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作文教学长时间的探索中,已有不少专著、理论文章和名师的成功教学案例都是从作文教学的结构、过程、方法和评价等外部形态的层面上,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但要能切实可行地指导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仅此还不够,还需从“学生怎样才对作文产生欲望和感兴趣”这一内部动因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再辟蹊径找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特殊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作文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写作的主体。主体这一内部动因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外部形态上的一切引导启发终究成效甚微。这也许就是长期来学生写作能力较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说内部动因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主要以学生怕作文、厌恶作文的形态表现出来。已有资料表明,“喜欢写作文,不怕写作文”的初中生只有6%,高中生只有10%。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厌恶,缺乏兴趣,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切游离于写作主体内部动因之外的引导启发,都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应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纳入作文教学结构中的起始过程和奠基工程,并把它持久地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始终。忽略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先导;跨越了这一一环节,就背弃了作文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和规律。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爱好和兴趣是一种意识,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就会产生能动作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也就有了学习写作、练习写作的精神动力,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就会把写作文变成自我要求、自主活动、自我表现的满足和实现。学生于是就会去留心各种事物,观察各种事物,就会自觉主动地广国阅读,积累知识,把阅读与写作自觉地联系起来。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欲望和感兴趣呢?
  一、从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去启迪学生明白写作的重要意义。教学时教师不妨列举现实社会生活中
  因写作而取得成功方面的典型实例激励学生。如一篇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倡议书能激发人们的怜悯之心;一篇有理有据而无懈可击的辩护词能洗清一个人的不白之冤;有人是因一篇出新的演讲稿被某公司高薪录用。又如: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需自拟述职报告、工作总结或合同,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有申论写作,等等。这些实例能使学生意识到会写作是现代青年学生在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不仅仅是为了中考高考;写作还是训练能够清楚、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并展示个性,是将来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是有效交流的工具。之所以从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方面去引导和激励学生;是因为这方面的成功实例有真实感,有“刺激性”。
  二、放手让学生去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老师不能给学生规定用什么表达方式写什么内容,更不能强迫学生去写所谓必考内容。哪怕就是教材中安排的写作内容,教师也不妨“高抬贵手”为学生“网开一面”,让学生去写自己想说的话,去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去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凡是学生喜欢写的,教师不要去限制,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激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大胆摆脱常规作文次数的约束和教材中写作内容的限定等,则都是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空间的做法。学生有了自由曲表达的空间,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学生的写作行为就将会由外在的驱使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从而就激发出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构建学生作文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作文倘或有较多的机会和不同形式对外展示和交流,这无疑对学生将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展示交流的平台要从师生交流的狭小范围扩展到班级交流、校本交流乃至社会交流的更大范围。把学校的广播、校报、专栏等作为学生“发表”文章的重要园地,并坚持定时、定期为学生播发和刊载文章。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的征文、竞赛活动,并坚持辅导他们向一些报刊投稿,使学生的作文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些学生作文的展示交流过程,也就是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作文的欲望和兴趣必将空前高涨。
  四、建立作文专项奖励的长效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实惠”。奖励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但仅有老师的表扬、鼓励是不够的,关键是学校在这方面应该舍得“投资”,并纳入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经常化。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财物奖励为辅,尤其是精神奖励不能吝啬。一是定期(如期中、期末)对作文进步的学生实行奖励;二是随时分层面进行单项奖励:如富有创意或联想丰富,或语言含蓄,或写作速度快,或文面整洁等。这两种奖励方式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情趣,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大面积的提高。学生只要获得了奖励,对作文的欲望就会进一步增强,写作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也有观点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会导致过于强烈的功利心,这未免有点片面。只要朝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总体目标,去培养学生写作的精神动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况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提到了重要位置。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受写作专项知识指使,力求做到文“道”统一,这却是必要的。
  把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这一内部动因与外在的作文教学方法这两个层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也许能创造出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梁正明,罗贤科,教师,现居贵州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