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启发·探究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垂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课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宗旨;它的理论基础是教育人本论、发现探究教育理论、内外因互动式教育理论和开发潜能教育理论等;它的突出标志是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划一呆板的旧形式,因而给人们许多新的启示。可以说,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法,它融中国启发式教学的思考和几百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对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于一体,可谓中西合璧、古今联珠。它既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觉地提高认识,获取知识,更注意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因而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和积极的采用。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呢?
  
  一、解题重在推陈出新
  
  标题是文章的旗帜,解题就是要揭示标题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新颖的解题不仅能巧妙地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茶花赋》时就摒弃了传统的开门见山的方法,而是先写“茶花”二字,这时学生马上喊:“掉了一个字”,然后于老师才加上“赋”字,并进一步提示:茶花是这一课的内容,那么赋是什么呢?借此讲解文章的体裁,突出了重点。这种变异的方法可谓推陈出新,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又比如讲授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解题时教师除解释清楚“甲申”“三百年”外,还必须重点让大家理解“祭”的含义和用意,因为它关系到全文的主旨和文风,说明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念,还包含了敬重和缅怀之情,同时使文题显得凝练古雅、严肃庄重,切合这篇史论的风格。
  
  二、介绍作者,重在联系出新
  
  作者介绍并非必不可少,要选择那些与理解作品有直接关系的方面进行介绍,方法上要注意联系出新。对于首次出现的作者要联系他的生平、创作特色和作品风格、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别人的评价等,使学生能够知人论文,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作品来检验已知的定论,获取新的认识。如李白诗歌的飘逸豪放、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鲁迅小说的深刻深邃、孙犁作品的清新、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等风格,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对于课本上已出现的作者,要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作品,联系过去老师的介绍,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分析,切记要避免同一位作者出现几次就同样地介绍几次,老师烦,学生也不感兴趣。
  
  三、介绍背景,重在幻想出新
  
  一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作者创作的背景,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学生也难以理解。这时可通过老师的讲述或有关录音、录像等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幻想给学生创设一个重新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说出相同或相似背景下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或歌曲等,来强化他们对背景的理解。比如在介绍《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的背景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从而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那如火如荼的抗战时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关头的时代特征。介绍杜甫的诗歌《春望》,就可以和安史之乱的有关作品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仅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讲解字词,重在使用出新
  
  对于中学生来说,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辨清字形已不是什么大的难题,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怎样去使用这些字词上,使学生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对一些重点字词要抓住关键,善于诱导,让学生去辨析、去理解、去发现知识。例如学习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句“邹忌修八尺有余”,对其中的“修”应该怎样理解?学生肯定会回答“长”,这时老师就可以进一步地引导提问:电线杆是不是很长?能不能称之为“修”长?(不能)那么要称之为“修”除了长还必须怎么样?(美)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修”这个词语的意思,掌握了其用法,更重要的是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本身就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五、分析课文,重在引导出新
  
  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最能体现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读、去理解、去总结、去思索,去获得真知,教师更应不惟古人,不惟名人,不惟教材大胆质疑,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学习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忆》一文,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深意。课文第一部分写“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早想写,却未写,可见作者是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和艺术构思的。正是为了写此文去唤醒人们的记忆,“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用对敌斗争来记念战友。)接着写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时日和当时报纸的反应。可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在第一、四部分两次提及五烈士遇害时日(1931年的2月7日夜或8日晨)与篇末写作时日相同的意图。(其一,突出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者的卑劣行径;其二,鲁迅往往通宵达旦地写作。)2、当时报界的三种态度,表明了哪三种立场?(“不敢载”,指想载而怕载了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事生非的糊涂虫;“不屑载”,指思想反动,为虎作伥的小爬虫。)《文艺新闻》于林莽写的《白莽印象记》一文中“隐约其辞”地刊载了这件事,可见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难能可贵的战斗精神。文章就此引出白莽,过渡到对白莽的回忆——三次相见。第二部分首先说明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然后转入对柔石的回忆,这样写有何作用?(既突出了两人亲密无间的深情厚谊,又表现了作者对柔石的怀念。)文章在写柔石与作者的交往时,着重写了柔石的哪些性格特点?(提示:“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前者指坚强刚毅,威武不能屈的性格,用方孝孺类比柔石,突出其革命坚定性:后者“迂”,贬词褒用,似贬实褒,一反拘泥固执之贬义,而给予单纯、忠厚、善良、纯朴、颇有见地之新解。)类似这样的问题就很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再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提出“愚公值得大家学习吗?”这样的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再给予适当的引导。教师还应就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设疑,引导大家去探究事物的真相。如学过《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启发:郦道元和李渤的看法都有问题,那么苏轼的看法现在看来就完全正确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不但要耳闻目见,而且还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处理练习,重在运用出新
  
  对课后练习的处理,不应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精心选择、设计和研究练习,帮助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仅着眼于知识的获得,更要着眼于所获知识的运用。例如一些背诵朗读练习,熟读会背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会用,要让学生在说话训练和作文练习中适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重点段落,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古诗中的一些句子可谓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翻出新意、为我所用。在朗读训练时要针对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促进由知到能的转化。例如戏剧单元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或排练演戏的方法来熟悉剧情、加深对剧本特点的理解和掌握,而像诗词歌赋可采用配乐朗诵的方法来训练,定能烘托气氛,增添诗情画意。学生身临其境,思想受到感染熏陶之余也提高了朗读朗诵兴趣和水平。如诗歌《一月的哀思》配乐朗诵,能将学生带入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之中,激发学生无限怀念和崇敬人民的好总理的诚挚感情。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训练了朗诵。又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也非常适于配乐朗诵来表现其恢宏的气势和古朴厚重的韵味。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性的阅读练习,开阔学生眼界,加深对有关作家作品的理解。可以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可以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从而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可以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使同学们明确同一题材往往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文体;可以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以此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各个方面;可以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文字或评述性文字扩展,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该作家在历史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总之,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创新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去认识、研究、改进和应用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我们的先哲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就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
  
  张垂明,男,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