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王静敏




  教之道,德为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为教者更应该潜心研究、着意挖掘,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的教学之中。
  
  一、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里,大多数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或思想有一定的贡献或影响,而学生也往往对此类文化名人或历史名人的作品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应把握学生的这一阅读心理,结合课文适时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如讲授《师说》时,教师可结合韩愈的遭遇导入课文。韩愈被贬潮州后,他重教兴学,除鳄兴农,而老百姓为纪念他,山水为之易姓。这样的作者简介,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把课文里包含的尊师重教的思想,在学习课文前引导到学生的心田中去。
  
  二、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渗透
  
  抽象、空洞的说教枯燥乏味,不能感染、打动学生,而鲜明、生动的形象则往往让人易于感知、接受。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锤炼自己良好的个性、品格。
  从人物形象整体把握上渗透,是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五人墓碑记》以一个判断句开头,就“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点出“五人”“激于义而死”,因此“死”的意义就大,如此而死,虽“匹夫”也“有重于卒社稷”,文中“五人”“意气扬扬”、“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这种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着眼于细节描写的渗透,是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简练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关系,抒发作者情感。“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动作,一句问话,写出了慈母对儿女的关怀、爱抚;写祖母也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亲切的语气,细微的动作,把老祖母的神态、性格以及对孙辈的殷切期望,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平平淡淡两件事,却是情见乎辞,生动地写出了夫妻间的亲密和恩爱。对这些典型细节的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质朴自然、清新淡雅的文字里流淌着的浓郁的至爱亲情。教师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一份责任感,要修身立德、自强自立、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三、通过赏析诗词意境渗透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来源于生活,是作者通过捕捉富有典型意义并最能寄托某种思想情感的景物,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精心构思而成。通过鉴赏,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绘的长江的波澜壮阔和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峻峭,杜甫《望岳》里所描绘的泰山的神秀壮美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诗词中的山川、草木、花鸟、虫兽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迸发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蓬勃向上的激情。在教学中稍加点拨,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好的境界里,潜移默化中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四、通过把握文章主旨渗透
  
  把握文章主旨,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司空见惯的教学步骤,往往会为归纳主旨而归纳主旨,也会因为归纳主旨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只要教者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这一环节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在把握《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主旨时,既要肯定苏轼为弄清石钟山的得名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也要让学生明白后人对石钟山的得名又有了新的看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是一致的。在让学生明白这些事理的同时,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学习古人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业,端正学风。这比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
  
  王静敏,女,教师,现居湖北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