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卫巧玲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课,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儒家的重要典籍《礼记·中庸》篇,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步骤,将学习方法与思维形式,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学与用统一起来,言词精辟,见解独到,值得借鉴。结合工作实践,我对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浅谈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的一种带有超向性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之动心动情,主动活泼地进行思维活动,探求新的知识。我在讲《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一段话时,首先指导学生默读、朗读、认真仔细地体味这段文字的句式特点,语言特色;接着再引导学生用比较、推敲、辩正的方法,细细品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拖”、“躺”、“沐”三个动词为什么显得那样准确,贴切而又形象?从此来触发学生将学到的词语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而后再诱导学生闭目静思,开展想象,以让这幅色彩鲜明,动静相间的画面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直接闪现出来。至此,学生的思维路子豁然开朗,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起来。学生说:“青铜”一词写出了“秋天的阴山”的苍翠凝重,与“屏风”“安放”搭配十分精当!
  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子,创造的火花才能不时地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迸发出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只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和创造。
  
  二、鼓励创造性的质疑辨正
  
  质疑,是求知欲的内动力。古今中外,不管是哪一个创造发明家,他们的创造和发明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从质疑到解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创造欲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设疑和答疑,质疑和解疑的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创设“问题”的意境,不断地诱导学生从随意性的疑问向有目的性的疑问发展。这样,疑问和创造才可能结下“良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发难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比较鉴别,敢于拿出自己的主见来。我在上《鸿门宴》之前,引导学生阅读翻译了《垓下之围》,学生情绪激动,有的甚至为项羽乌江自刎落泪,都以为项羽是大英雄,应得天下。刘邦何德何能稳坐天下?在学习了《鸿门宴》之后,相互比较,学生恍然大悟,项羽的失败是其性格的悲剧,并对项羽与刘邦有了正确评价,项羽的人物形象也有了立体感。
  
  三、重视知识的迁移
  
  任何学科的知识,就其性质说,都可以分为理论性的和事实性的两部分,而理论性的知识更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只有不断地扩大、深化学生的理论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不断获得创造的媒介,日益提高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任何学科的内容,又有其具体的事例,这就更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也更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更能使学生不断获得“举一反三”这把金钥匙。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有启发性的“原型”,让学生较快地判明问题的属性,弄清答题的范围,通过“迁移”做到解决问题时准确,快速。
  在讲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涉及到宾语前置句式。我先从文中“夫晋,何厌之有?”中提取宾语前置句式的两种常见格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又学到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举文中例子:忌不自信。(正常句式是:忌不信自。)至此,宾语前置句式的三种常见格式归纳完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都会在涉及宾语前置句式的文章,题目中引导学生复习、归纳、比较、加深印象,收到不错的效果。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指导学生多学、多问、多实践,在“学”“问”和“听、说、读、写、思和辨”的实践中,努力创造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新的形象和新的事物。
  
  卫巧玲,教师,现居湖北南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