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李白诗中的笛声意象浅析

作者:田维丽




  《风俗通》中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清凉的晨,在寂静的夜,在蒹葭苍苍的水边,在斜晖余照的城头,清扬与凄切的笛声,总会让人安静,让人怀想。同时,因了笛声的清、婉、静,它也就成了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最美丽的一种声音。秦关汉月,唐风宋韵,那一管笛声,总是能穿透喧嚣,穿透繁华,破空而来,弥久地回响。山水诗里,羁旅诗里,边塞诗里,笛声就像一片翠绿的叶子,写着相思,飘摇着飞动。下面我就李白诗中的“笛声”意象做一个简略的赏析。
  
  一、此夜曲中闻折柳,解羁旅人思乡愁苦
  
  乐府《折杨柳歌辞》说:“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一个愁字入柳丝,“折柳”便从此拥有了化解不开的愁结。
  “愁杀行客儿”,客行思家,远人怀乡,便从杨柳中来,便从笛声中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在春夜的洛城响起。白天的繁华与热闹都不是属于李白的,他喜欢那样的夜,那夜里的月亮。独倚楼头,对月三人,本已是愁思无奈,又怎堪破夜而来的笛声,更怎堪那声声折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笛声凄凄。谁家的笛声已经不重要,从哪个方向来也已经不重要,那随风入夜的笛声成了李白这个夜晚的全部。凄切的婉转的清扬的笛声响起在寂静空旷的夜里,一切的有声都成了无声,一切的无声都成了倾听,一切的倾听都成了乡情。千回百转,百转千回。那笛声深处,是故乡的声声呼唤吗?是游子的殷殷牵挂吗?像一盏温暖的烛光摇曳,如一杯清冽的酒浓香。李白醉了,醉倒在这一片月色中,这一片笛声里。于是,他眯着眼问:何人不起故园情?是的,半窗明月,柳畔清笛,到底有多少个李白在听?有多少个李白在思呢?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春夜洛城闻笛,闻的是故乡的柳笛,摇落乡情,在那一片茵茵的柳色里,在李白思乡的梦里,在无数游子思乡的梦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塞下曲》,诗中《折柳》轻扬,笛声依旧。五月的天山,没有烂漫的花朵,没有盎然的春色,只有如席的雪片,只有彻骨的春寒。晓起征战,金鼓催人走;晚归入梦,玉鞍伴枕眠。冷月凝霜,朔风拭剑。戍边的战士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驻守,英勇顽强地奋战。春风吹不到天山,天山也不能见杨柳风致。不见春色,战士们却有着对春天的渴望,有着对故园的怀想。当那一曲《折杨柳》响起,任你是疆场上再勇敢的战士,也会禁不住乡思摇曳。笛声响处,征人尽望。离家万里,一管笛声惹尽思乡的泪;国难当头,又一一挥袖把那泪水豪迈地擦去。这一曲笛声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挥手的洒脱,我们见到的却是以苦为乐的勇士。这里也有思念,浓得化不开的乡思在苍凉的月里,在清冷的剑上。
  
  二、江城五月落梅花,抒迁谪客怀国深情
  
  郭茂倩《乐府诗集》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唐笛曲《梅花落》音调在奢忧伤伤哀苦,表现怨愁离绪。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迁客登楼远望,只见浮云蔽日。水遥遥,山迢迢,长风孤雁,何处是乡关?才华无处施展,抱负无法实现,长安日远,何时才是归期?对酒当歌,却已经唱不出昔日的豪放,借酒浇愁,也只能是抽刀断水。对命运的不满,对往事的回忆,对国运的关切,对朝廷的眷恋,李白的一颗心啊,早已是愁肠百结。愁苦,愁闷,愁情,如此心绪,该如何消受?这时候,笛声从黄鹤楼上来,诗人如青丝得挽,一腔愁绪全部灌注到了笛声中去,“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在笛声中梅飞如雪,一片一片,纷纷扬扬。笛声如玉做的鞭,甩着珍珠般的梅瓣飘落。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一下子空旷起来。天地之间,只有一声声笛,一片片梅,和置身清笛落梅之间的李白的心。梅花是有是无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这颗恃才傲物的心如同庄周梦蝶一般魂化落梅,清雅高洁,孤独地飞翔。
  笛声表现李白迁谪之意流放之苦的还有其《听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胡人吹笛,有一半是秦声。这秦声,可是李白的思念?吴山初晓,风清月冷,梅花散落,敬亭凝霜。诗人在这样的笛声里,不但愁起,竟至泪落了。所为何由?“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长路漫漫,唯望而已,一腔深情,也只是“空怀”罢了。想李白满怀壮志,满腹才华,却无人欣赏,无知音能会,听此笛声,又怎能不泪满青杉?风流飘逸、狂放不羁如李白者,也只能借胡人的笛声来一敞自己的心扉,抒发愤懑之愁情了。
  此时的笛,是尊贵的玉笛,吹着李白冷落而愤懑的心境,也吹着无数迁客的怀才而不遇的冷清与落寞。
  
  田维丽,教师,现居辽宁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