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毛伟武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作文“有创新”。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曾谈到,他十分喜爱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思维对他的科学研究不无裨益。写作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呢?
  
  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从所给定的信息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开启多种多样新颖独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它表现在作文教学中:第一是文体的多样性。如《树》,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说明文,可以写成散文,甚至可以写成议论文。第二是构思新,即立意新、材料新、语言新。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揣摩哪一个角度是表现内容的最好的切入点,怎样选择一些新颖的材料,如何活化语言,使语言具有新鲜感。在选题时也应考虑,哪些是具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话题。发散思维决定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广阔性、立意的多元性。一则发散性很强的材料,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多个立意角度,写出多篇内容完全不同的文章。如果我们的作文所供的材料面窄点少,角度单一,缺少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极大束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很可能会因此泯灭。“滥竽充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传统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导致人们因袭一种固有的理解:滥竽充数罪在南郭。其实,故事涉及四个方面人物:宣王、泯王、南郭处土和其他吹竽者。构成六种人物关系,即宣王、泯王分别与南郭处士、其他吹竽者,南郭处士与其他吹竽者,宣王与泯王。任何一个方面的人物,都可以作为议论对象和切入点,从他(或他们)与其他方面人物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作参照,可以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得出种种有益的启示。
  在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写作和创新能力时,又离不开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又称聚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对各种方法或设想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和判断,最后选出最理想的方法或答案。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互相依存、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的。学生在多角度作文立意写作的思维过程中,要优选出一个立意写作的角度,就正是集中思维的体现。在作文课上,就是通过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多次循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最集中、最有效的训练,从而形成思维的流畅、敏捷和精密。
  
  二、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写作
  
  逆向思维要求对某一问题抛开它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换一个角度从其反面去思考,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发现,得出不同凡俗、富有创意的思维结果。我在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丰收的 》时,有的学生对人们常说的丰收之后“欢天喜地、互相庆贺”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丰收之后不一定都是“喜”,有人会产生“忧和苦”。丰收之后去赌博买码,丰收成果可能顷刻化为乌有。所以在丰收之后,要警惕滋生享乐和不思进取的思想。这就是逆向思维创造出的智慧火花。
  在作文教学中,对相同的事物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想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月亮有人说:在黑夜中默默地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有人则说:借太阳的光辉炫耀自己;对于瓦,有人说:遮风挡雨,送来温暖。有人则说:高高在上,从不脚踏实地;对于圆规,有人说:坚定不移,始终朝目标前进。有人则说:从开始到结束,最终还是零。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三、展开想象与体验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说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喻为“黄金”,那么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无疑就是“点金术”。例如很有名的作文题《0的断想》,如果不展开丰富的联想,光把思维局限在“0”的圈子里,不管怎样冥思苦想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只要让思维冲破“0”的限制,从它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立刻就会发现可写的不但多而且新奇。
  想象与体验是互相依存的,能体现出创造的实质。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当我骑马在树林里游行,当着秋天的薄暮,满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他们甜蜜的情语,就是使他们含情脉脉的眼睛眯着的阳光。”福楼拜就是这样使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甚至一草一木融合一体,深刻体会。据说,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尽时,他自己也感觉到了种种中毒的症候,不得不向医生求救。由此看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在写作中是多么重要。而体验是离不开想象的,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体验课本中的人和事,使他们与课本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体验特定社会、自然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当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后,体验事物的能力自然得到加强,当学生能深刻体验时,他们写作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因此只有语文教与学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厚积”,才有作文中创造思维的薄发。
  
  毛伟武,教师,现居湖北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