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王金华




  据我县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各大题得分统计,县城内初中作文成绩比农村初中作文成绩平均每位考生高8.3分。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作文教学的目标错位
  
  笔者对初三10个班512名学生作了一次“初中作文教学目的”问卷调查:答“为升学毕业考试”者占85%;答“为将来做矿主或包工头签订合同协议”者占8.5%;答“为当作家、为农业服务、为今后生活需要”者共占6.5%。调查结论是:教师以考试为目的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以考试为目的学习写作,形成了作文教学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转动的局面,形成了临考复习猜题、压题的初中作文教学的事实。
  
  二、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无系统性
  
  每到写作课时,教师往往没有认真备课,总是随意拟题。有时,有的文章文体初一练,初二练,初三还练;而有的文章文体,初一、初二不练,拖到初三毕业前夕才匆匆练习,一学期一学年应该完成哪几方面的作文教学训练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心中无谱,学生更是蒙在鼓里,写作时只好东拼西凑,敷衍成文。
  
  三、作文教学的指导、评改不得力
  
  目前,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只是停留在“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空洞说教上,至于如何行文能使文章达到此要求,教师心中无数,学生也不必说了。有的教师偏重于课内指导,热衷于“小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实事求是文道结合的良好之风的培养。
  作文评改存在问题,“中心突出,用词不当”等笼统的语言随处可见;或者就是打一个钩记给一个分数,连文章里面的错别字也没圈出,至于如何评改更无从谈起;或者评改“面面俱到”,大到立意、布局、文体、语言等,小到一字一词,一逗一顿都在其中,教师一一改来面目全非,把学生对文章的修改权剥夺了。
  
  四、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生活在农村,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写作素材很多,然而学生作文难就难在缺乏材料上。笔者对512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认为没有材料可写的占62.15%,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致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以上几方面,笔者认为是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它严重制约着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笔者针对上述几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克服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无系统性
  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为写作素材,结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写作实践”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学年、分学期的写作教学计划。然后作循序渐进的训练、系统全面的训练、扎实有效的训练。学期作文教学计划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期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2)课内指导的具体项目和时间安排;(3)课外指导的具体项目和时间安排;(4)达标作文的文体和数量要求。
  作文教学的训练方式应是各种多样的,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命题作文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除此之外还有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的话题作文、自拟题目作文等。另外还有续写、缩写、改写、扩写、片断描写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除平常的训练外,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两篇达标作文。所谓达标,就是要合乎要求,训练达到了预定目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都有明确规定,可以对照训练。
  作文指导上,写作技艺的指导必不可少,但切记抽象、生硬、泛泛而谈。技巧指导还应注意实效,训练一项成功一项。教师可选读些优秀的学生作文,还可读自己的“下水作文”,当然教材中的课文是指导学生的最好范文。
  作文指导不应只局限在课内,再好的课内指导也有“闭门造车”之嫌。生活才是写作的真正源泉,社会是学习做人、学习写作的大课堂。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写作过程实践中,精心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在经历、体验感受中学会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方法。如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通过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墙报等方式,把所见所闻所感随时写下来。具体作法,作文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察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叙写老百姓的故事。可开放初一、初二年级的作文。初一、初二年级的每次作文,可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有关的写作材料。其间,也可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观看影片,开展班队活动等,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不要死死限定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或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还可以通过校刊、板报、手抄报等,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之目的。
  第二,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写作目标的第八条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理解。”这是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修改文章”课程目标的最高要求。它指出了修改的形式、方法和应达到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为提高学生写作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方面下功夫,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是写文章的高手都十分注重在修改上下功夫,修改文章是写好文章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也是一项重要的作文基本功。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重在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分五步。第一步自改。自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错别字;②标点符号;③病句;④文章的层次与过渡、照应;⑤文章的立意与选材。第二步互改。互改是在学生自改文章后与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进行的相互间的批改。在互改文章前教师应提出具体批改要求。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出:(1)卷面是否整洁;(2)格式是否正确;(3)是否有错别字;(4)标点符号是否运用正确;(5)是否有病句;(6)中心是否鲜明;(7)选材是否围绕中心;(8)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否合理而清晰;(9)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否恰当;(10)文章的语言是否精炼、流畅;(11)文章是否有创意。在学生互改文章时,要求修改者按上述要求,指出文章作者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修改或提出建议。修改结果或建议由作者认可签字后一并记入作文互改记录表。第三步师导。师导是教师通览学生自改、互改的作文后,针对学生作文的不同情况,分层次作出精要的指导。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着重在卷面、格式、错别字、标点、病句等方面提出修改指导。对写作水平好的学生着重在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以点拨为主,不作结论性的指点,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再去修改。当然这种点拨提示仅作为学生修改作文的参考意见,如何修改,最终还是让学生来决定。第四步是自结。自结是学生针对教师对自己作文提出的修改意见以后的修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第五步师检。师检是为了防止学生自结流于形式。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将作文修改后上交。教师要逐一检查学生的修改效果,最后给出学生作文的成绩分数。
  (二)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完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几遍,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是学生修改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力度、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懂得“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的道理,逐步养成爱动笔、勤修改的习惯。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时间要得到保障。每周一定要安排一节作文批改课,便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2、要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修改也是作文的一部分。其方法是将学生作文成绩,按习作分数、互改分数、自结分数三大块计算。三项赋分的比例为习作占50%,互改占30%,自结占20%。这三项分都由教师评定。这样就会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修改也是写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3、重视互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生可能看自己的文章看不出存在问题,而读别人的文章就能提出很多不足。依据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注意互评的环节,学生因体会到当“小老师”的乐趣,积极去评定他人文章。这样就实现了“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学生水平”的目的。
  4、对照佳作认真改。在师导环节后教师向学生推荐本次作文的优秀作文,作为批改样本,学生结合教师在师导环节中对本人作文指出的修改意见,再读一读,想一想,然后修改。由于可以“正反对比”,学生可在原有基础上作较好改进。
  (三)借助语感,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用“读"的办法对学生修改作文进行训练,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誊写之前认真读。初中生普遍存在作文誊写在作文本后就完事的毛病。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规定作文之前列提纲、打草稿,在誊写前必须对草稿认真读,同桌间互相读,并提出修改意见。初中生爱表现自己,为了读好自己的文章,事先一定会多看上几遍,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达到修改作文的目的。第二步,要求学生不管修改自己作文还是别人的作文一定不能走马观花。要一句一句地认真读,在读中感悟作文的语言、思想、内容,达到修改作文的目的。
  总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当重视并积极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走出误区、走出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台能力。
  
  王金华,男,初中语文教研员,现居河北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