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作者:王海龙




  美育是以美的规律和原则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审美观。语文美育是美育精神灌注进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结果。它以讲解语文课中存在着的美为起点,以引导、组织学生对现实中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评价为中介,以口头的、书面的表达训练为学生揭示和创造美的手段,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纯洁学生的审美理想为指南,以实现塑造学生积极地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心态和培养学生自觉地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师就是美育工作者,阅读教学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美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美的陶冶。
  首先,要分析作品意境的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而这一特有功能又集中表现在作品的思想意境上。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而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再次浮现,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如杨朔对散文的诗意美是刻意追求的,他的《荔枝蜜》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作,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离开了对作品思想意境的剖析,孤立地去讲字词句,势必变成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条条,支离破碎的知识。如果从作者的构思立意入手,那么学生就能发现,杨朔创造的诗的意境是通过“托梦言志”的丰富想象达到的:“这一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做梦变成小蜜蜂之前,作者已对蜜蜂的生活习性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咏赞,至此,作者的内心感情便同外在实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现实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当学生理清了这一思路时,就能既受到作者所赞颂的那种给予别人很多,归之于己很少的献身精神的启发陶冶,又发现作者创造诗的意境的构思技巧,进而也就获得了诗意美的艺术享受。这篇散文与诗的意境紧密相联的是其诗的结构。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起、承、转、合”,其中“转”十分重要。所谓“转”就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转的技巧,即在如何转得自然而不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杨朔的《荔枝蜜》在“转”字上是很下功夫的。当“我”听了老梁的一席话,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赞美了蜜蜂“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蜜的生活”时笔锋一转,写道:“透过荔枝树密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正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由咏赞蜜蜂的美德,转到歌颂劳动人民的美德,这一“转”,就使全文意境深远,主题升华了。如果没有这一“转”,作者只有就事论事地描写、赞美蜜蜂,文章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托物,而无言志,全文的思想境界就会大大削弱。紧接着,作者在转过之后,把宕开的笔墨又拉回到蜜蜂身上,这就与开头遥相呼应。这即是“合”处,这一“合”是卒章显志,显得含蓄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倘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创作内幕,便会产生美不胜收的感受。再如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意境深邃上阕用“烈”摹状西风,“叫”摹状雁声,“碎”摹状马蹄声,“咽”摹状喇叭声,造成一派急行军的雄壮气氛,构成一幅“霜晨寒月进军图”。下阕用“海”摹状连绵起伏的群山,用“血”摹状落日喷出的火焰,勾勒出一幅“残阳晚照向前进”的图画。教学中,教师若从形象入手,绘声绘色地对两幅图画加以描绘,如上阕描写的呼呼的风声,嘎嘎的雁叫声,得得的马蹄声,呜咽的喇叭声,好像听到战马的嘶鸣,仿佛看到大军的前进,学生便会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中,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以排山倒海之势,抢夺关隘,健步跨过娄山关的豪迈气概,更深入地领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含义。这样,学生不仅看得见心旷神怡的画面,而且被诗表达的哲理所激动。这首词的美感作用便可想而知了。
  其次,要分析自然景物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自然景象,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国雕塑家、美学家罗丹曾说:“你不要忘了我最喜欢的一句箴言:‘自然总是美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但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太阳、星月、高山大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因为它们已溶进了作者独特的情怀,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美。它们的温暖明亮、巍峨澎湃、生机勃勃等特点,同作者健康的审美情绪和向上的精神意志交融在一起,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以色彩斑斓的笔调,描绘了三峡的奇险壮丽,一幅幅别具风采的画面,饱蕴着一个革命战士豁达、豪迈的情怀,深刻地表达了“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的哲理。因为其中有机地溶进了作者的“情怀”,因而产生了诱人的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景物时,千万不能丢开作者的“情”,否则就不能使学生欣赏到真正的美,受到自然美的陶冶。与作者“情愫”有关的,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的色彩问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色彩在绘画上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热烈、庄严、兴奋;橙色——热情、严肃、快乐;黄色——明朗、欢快、活跃;绿色——美丽、自然、大方;青色——秀丽、朴素、青冷;蓝色——清秀、广阔、朴实;紫色——珍贵、华丽、高贵:黑色——沉闷、紧张、恐怖;白色——明亮、淡雅、纯洁。而作品中的自然景色往往具有联想、表情的作用。不同的色彩配置,或是生机勃勃,或呈颓废萧索,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使人忧愁沉郁。“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山景物记》之所以能给人各种美感和情趣,主要在于作者用多种色彩逼真地描绘了雪山、湖泊、森林、鲜花、瀑布、溪流、骏马、羊群、早獭、雪莲、天鹅、游鱼、曙光、夕阳、歌声等等,使读者从光、色、形中领略到天山的秀美、健美、壮美、动美、静美等旖旎风光,从而激起读者为把祖国河山装扮得更加美丽而辛勤劳动的力量。作者敷彩着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突出单色,给人以单纯、深刻的色彩美的感受,朱自清的《绿》,就以唯一的“绿”色为主调,尽情地描绘了温州名胜“梅雨潭”的绿,以揭示祖国的山水的青春与活力。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则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鲜明、醒目的感受。“社稷坛是北京的九坛之一”,“它的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二中间嵌着一块圆形的黄土”。秦牧笔下的景,五色互异,对比鲜明,非常醒目,显示出一种庄严、庄重之美。教师若从以上诸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学生自然也就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教育了。
  第三,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在美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一般性的分析人物,只能使学生偏重于人物的外表方面。把人物的外表和内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则能大大开拓美的内涵,或平凡中见高尚,或一般中映内秀,或美中更显美。《百合花》中新媳妇“长得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尽咬着嘴唇笑”。然而,更美的是她的心灵,为了伤病员不受冻,她将一条里表全新的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借了出来,最后又毅然地献出盖在为抢救老乡而英勇献身、曾来借被而未借给他的小通讯员身上,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子弟兵崇敬热爱的深厚情意。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就他的外表衣着来看,似乎不怎么美,然而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倒显出一种憨厚的美、高尚的美。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正面人物,像《一件小事》中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人力车夫和严于解剖自己的“我”:《分马》中关心群众、舍己为人而又注意工作方法的郭全海;《七根火柴》中红军过草地时那位精心保存下来七根火柴郑重地委托战士交给前方部队的生命垂危的战士:《梁生宝买稻种》中惜群众之财如命的梁生宝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感知人物的美。当然作品中反面人物的美学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果戈里曾说过:“难道正面的和反面的不能为同一目的服务?难道喜剧和悲剧不能表达同样的崇高理想?难道剖析无耻之徒的心灵不有助于勾画仁人志士的形象?难道所有这一切违法乱纪、丑行秽迹不能告诉我们法律、职责和正义又该是何物?”(《剧院门前》)作家写反面人物,是为了撕去其假面,暴露其丑恶的灵魂,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分析好反面人物,实质是在揭露、鞭挞中进行美感教育。如像鲁迅作品中的鲁四老爷、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反面形象,就使读者从中看到生活本身就是美与丑的尖锐对立,体会到作者对丑恶事物的否定,对美和崇高的肯定。但是反面人物并不都是丑陋不堪、青面獠牙的。有的外表、言语并不丑,某些行为甚至还给人以美的假象。丁玲《果树园》中的大地主李子俊的女人就是这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崇高与滑稽》中说得好:“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丑才能变成滑稽。”抓住这种滑稽进行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