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文学想象力的创新培养

作者:吴祖军 王俊乔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的美,就不可能有文学的美。
  多年的教学生涯,在语文这块教学园地里,笔者始终将文学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总结出了一套以中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培养学生文学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一、联想法
  
  联想和想象是一对孪生兄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入手。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充分挖掘教材的联想点,采用对比、相似、相关等多种联想方式,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作由此及彼的横向或纵深的广泛联想,多层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促使其想象力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例如,笔者教授古典诗歌时,利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月”、“菊”、“秋”等),甚至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或相关的联想,使其增长见识、加强积累,塑造其民族审美心理,培养其民族审美趣味。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自然容易得到丰富和提高。
  
  二、比喻再造法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座语言的宝库,富含大量的语言矿藏。引导学生品析教材中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句,充分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训练时,教师应从喻体入手,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体味喻体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想象再造,领悟本体的特征,品味文学语言的美妙,从而提高想象力。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是这样描写荷花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面两个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袅娜”来状写已开之花,用“羞涩”来形容含苞待放之蕾;后面又用两个比喻作进一步的描写。为什么用“明珠”来比喻荷花呢?这个比喻学生很容易理解,因为“明珠”具有圆润鲜亮的特点,同朦胧月光照射下的荷花(特别是花蕾)很相似。作者为什么又把荷花比喻为“碧天里的星星”呢?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述的情景:碧绿的荷塘正像夏夜的碧空,高出荷叶的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摇俯仰,花瓣轻微地收合舒张,在朦胧的月光照射下,荷花反射的光线呈现出微妙的明暗变化,正像高悬于碧天的星星,发出闪闪烁烁的光芒。静态的描写中蕴含着动态的美,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思,获得了美感享受,用语多么神妙啊!
  通过这样的品析鉴赏,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能够不获得提高吗?
  
  三、人物形象再造法
  
  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教材简直是一个艺术长廊,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刻画了形形色色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然而,由于时代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学生经常对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产生一种时空的隔膜感,所以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人生体验的参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特定时空,才能让学生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内化再造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揭示的社会内涵。
  笔者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出了“女人如花”的话题,有的学生这样描述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罗敷,是春日里,晨曦下,朝雾中一朵带露的明艳的山茶花;林黛玉,是晓卧他人屋檐之下,遭受夜雨侵袭的一株柔弱无依、娇美含羞的蔷薇;祥林嫂,是生长在寂寞旷野中,屡遭凄风苦雨摧残的一棵可怜的苦菜花……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描述,既揭示了人物的主体特征,又融进了人物形象蕴藏的社会内涵。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迁移物化,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四、意境再造法
  
  中国古典诗歌最长于意境的营造,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和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意境再造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极佳途径。教师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深入作品创设的意境,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从而领会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作者抒发的情感,完成对作品的终极解读。
  读陶渊明的诗,要让学生去充分想象作者笔下“田园”的那一份宁静淡远、质朴自然;读李白的古风,要让学生去大胆想象作者笔下飞瀑流泉的奔腾咆哮、山峦群峰的峭拔雄奇……中国古典诗歌,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在驰骋想象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振,从而获得无穷的美感,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精骛八极”,“神游万仞”,“思接千载”。
  
  五、诗文图画转换法
  
  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诗——文——图”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学创新想象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笔者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尝试,收效甚好。
  例如,在教授古典诗文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古典诗文言简意丰,辞近旨远,注重意境营造而学生又不易理解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古典诗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创作转换;也可搜集古今画家根据某些诗文绘制的画作,图文并举,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提高鉴赏水平,丰富自己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闭上双眼,潜思默想,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头脑中的画面。
  对于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可适当要求他们根据诗文的意境和描绘的画面,进行绘画创作的尝试,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画信息。在这种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迅速提高。
  
  吴祖军,王俊乔,教师,现居湖北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