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不容轻视的钢笔字教学

作者:任红霞




  近十几年,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控制下,在电脑打字的冲击下,大多数老师学生只满足于书写正确,钢笔字教学更加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总被忽视和敷衍。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的国粹之一。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畴的承认。小学生书法教育不是专业书法家教育,因此,小学书法教育称为写字教学,重点在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字如其人”更是一个人全面文化素养的体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当加强,不应削弱。
  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钢笔字,铅笔字只是一个过渡桥梁的过程。对一些毛笔书法爱好的少年儿童,无疑应该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便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
  下面以纵向分段目标步骤、横向练习方法和不断激励测评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根据纵向时间分段目标安排步骤
  
  1、起步阶段(一年级):
  (1)示范指导铅笔字,做好起始工作。
  小学生一入学经过一个半月的拼音学习就开始进入识字写字训练,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教给学生观察字体间架结构的习惯,由老师亲自带领学生看板书示范后再写学,一个个指导刚学的几个简单的字。少讲烦琐的知识,多读重实际练习,这看似繁琐,经过1个月至2个月的精心指导,就为后面写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颁布近远期写字目标和奖励机制。
  一年级练好铅笔字,二年级逐步开始进入钢笔字。对于铅笔书写美观,一次作业使用橡皮≤2次的学生优先进入钢笔字的书写。三、四年级逐步提高,在办报、展览等活动中评称号。五年级逐步开始进入行楷钢笔字,对于正楷钢笔字过五级者优先进入行书练习。六年级毕业办展览、发证书。
  2、过渡的阶段(二年级):
  小学生经过一年的铅笔字练习,开始了逐渐拉开差距。有的学生已开始用钢笔写字,有的学生还在练习铅笔字,这时老师就要让优先者帮一把后入者,往往这种有目标的帮助,效果比老师手把手教的效果好,因为他们之间的差距还小,更容易赶上。而优先者已开始选定字帖开始正规训练了。
  3、稳步前进阶段(三-四年级):
  经过二年级的过渡,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开始使用钢笔书写了,每天不必多写,只练10—15分钟,每次练字不贪多,就集中精力个个“击破”“城池”,先练一个字,直到形似“双胞胎”,看谁“击破”的字多。因为小学生的长处就是善于模仿,理论太多又枯燥,又不实用,刚开始要求形似标准低一些,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每次先“击破”2—5座“城池”,等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再从“形似”到“神似”,少“击破”几座“城池”,如此多少交替,激励学生的钢笔字水平逐步提高。三、四年级学生在办报、展览等活动中评荣誉称号,逐步提高钢笔字水平。
  4、分层提高阶段(五—六年级):
  五年级逐步开始进入行楷钢笔字,对于正楷钢笔字过五级者优先进入行书练习。根据评定的级别,学生开始逐步进行行楷的练习。最好的办法是由老师间歇式示范五六次,学生提高会更快。跟正楷字一样,先选定字帖,逐步练习形似到神似。对于有特异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多练一种字体“隶书”。力争2-3个月办一次展览,评定一次等级,激励学生逐步提高。六年级集中精力办几次钢笔字展览、发荣誉证书。
  
  二、横向练习方法
  
  为了摸索高效的学习方法,我曾做过一个尝试,在一个班级中进行了写字教学实验研究。每天中午我利用半小时的时间让学生习字,一天不落已实验了两年。这使我坚信练钢笔字更快速更高效。
  1、基本功: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足安、头正、臂开、身直,执笔自然,不要过分用力,手腕不要发僵,钢笔运转自如。选定自己的最爱的字帖,一定要坚持一本帖练习功底,切不可朝三暮四,中途改换。
  2、认真读帖,仔细辨认字帖上字形的笔法特点,认真观察,书写规律:起笔、运笔、落笔。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眼力。要像显微镜一样读帖。《书谱》中有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说细致的观察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在写字课的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对象是字中笔画的形态、书写方法、笔画位置、结构搭配等。运用多媒体可对汉字的各个组件进行分解,再组合,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唱”字,首先从整体入手,分析结构(左右);再看局部(右“口”字旁,左放,右收,让右;右“昌”,横分均;)最后看整体(“唱”左右穿插,“昌”横穿插到“口”字旁下面;“昌”的首横比“口”字旁首横略高)。还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字的书写优劣进行比较,添画笔画或移动笔画的位置等。
  3、影写。把一张透明的纸铺在字帖上,用左手按紧,一笔一划地想着描,至少反复描5个或把一个字帖描1遍后取下,用笔重复地描4遍,直到描得又黑又粗,这样印象深刻。形似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基本上反映了字的外部形态,临摹法贴如能达到初步形似,就具备了初步的形态美。因为供临写的法帖,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被一致公认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如果临写不能达到形似,扭曲了对象所表现的美,变了形,就失去了字的真实性,所谓“美”也就不存在了。
  4、临摹仿写。
  在另一张纸上,仿照着这个字写,要反复练这个字,直到形似“双胞胎”,才算“攻破城池”,小功告成。一次只练2-5个字就行,切不能贪多求快。这是关键的一步。在书法学习中,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形似”,才有可能达到“神似”。“神似”是“形似”量的积累。古人云:“形无纤微之失,则神当自来矣。”这也就是说,为了求得“神似”,在书法临写中,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琢磨,在形态的纤微处做到少失以致不失。这样就能逐渐地趋于“神似”。
  5、背帖。不看字帖,凭着记忆默写出这个字,知道也形似“双胞胎”,才算“占领城池”,大功告成。如果不像,必须停下来找原因,修改一番,再写。
  6、正确使用书写规则。
  字体结构:掌握汉字的基础结构有八种类型:独体字、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字体大小。五六毫米左右见方为好,太大影响书写的速度,太小不好看,不易写清楚。
  标点位置、画法:每一行的开头首位一律不画点号,也不画后半个引号、括号和书名号,而要把它们挤在上行末一字的后面。
  行款规则:上下都要留出一定的空白,不能溜着边儿写。左、右两端均要对齐。文章前面的标题,上下要留有适当的空白。每段的开头要空出两个字的位置,这是分段的书面标志。行与行、字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隙,行距大于字距。
  涂改的规则:如要把一个两个字抹掉,一律在每个字体上用重笔画一个圆圈,圆圈的直径要接近字体宽度,如果连续三个以上的字要抹销,就在这些字体的中间一上一下,规规矩矩画两条横线,并且要求画的大体上平直。
  
  三、不断激励测评机制
  
  2002年5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第五点意见“改进写字教学评价”提到:“写字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书法的兴趣。”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学生自我评价,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要求学生先用心地观察字帖上的范字,然后对照临写4-5个,再让他们及时进行自评,找出写得最接近字帖上的那个字,并用红色水彩笔在下面画上“O”。这种趣味“攻城”练字法,比一比谁是“能争冠战”的将军。我在巡视指导中发现,学生在自评时都很认真,不是随便画“O”的,而是写好了这些字后,先紧盯着看,把这些字同字帖上的字(从笔法、结构)一个一个地认真对照,然后找出写得同范字最接近的一个,最后作出决定,在下面郑重地画上“O”。
  2、教师指导评价,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不是“放羊式”的,让其放任自流,而是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评价一个字写得像不像字帖,可以从笔法、结构这两方面入手。笔法知识包括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以及笔画的长度、弧度、角度等审美要素,所写笔画的力度也是一个方面。字写得美不美,除笔画外,与结构的处理是否恰当有密切关系。
  3、小报展览,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三到四年级每学期办2到3期钢笔小报,自己设计插图,搜集、书写内容,让所学有所用,增强精益求精的动力。
  4、收集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以此鞭策自己坚持刻苦练习。
  如:“三天不练手生”;“熟能生巧”;“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有志有恒,万事可成”;“写尽八缸水,始的龙凤飞”。
  
  任红霞,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