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泊船瓜洲》与《绿》中的“绿”

作者:霍静彦




  大凡喜欢阅读古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当我们在欣赏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时,内心深处似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在萌动,都会情不自禁地神思驰骋,被作者笔下的一派江南春色所陶醉,仿佛神游于诗中,置身于九百多年前王安石笔下的江南岸畔,正在饱览着江南的大好春光……
  王安石这首名诗从面世至今,虽然时隔近千年,但为何至今仍会在我们的读者中产生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呢?究其原因,是该诗在描绘江南那一派迷人春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在起着巨大的作用。诗中绿色的江南春景,着一“绿”字,触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它使人联想到,是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妆。它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景图:一条条碧绿畅流的溪水欢唱着绕村过寨,轻吻着沃土,滋润着万物;一座座翠绿起伏的山峰,宛如一条条翩翩起舞的青龙,蜿蜒起伏,腾跃欢歌;一片片随风起舞的无边绿浪,时而昂首向天,时而俯首吻地,仿佛在向人间报道着春天的信息;一个个横箫马背的牧童,正在欢奏着悠扬的迎春之曲,悠闲地走在田间的小道上;还有那绿榕翠竹环绕掩映的农舍上空,不时有几缕轻烟,在袅袅飘起,不时有莺鸟在飞翔啼鸣。这美丽富饶的江南春岸,到处是绿的山、绿的水、绿的田野;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忘却了官场失意后的烦恼和寂寞,勃发了思归之情和进取之志。
  《泊船瓜洲》这首诗,虽然仅有四句二十八字,但语言形象生动,尤其是作为全诗文眼的“绿”字,确实使全诗增色,意境一新。它不但集诗中美境于一身,把春绿江南时蕴藏在景物中那种盎然溢发的静态美写动写活了,而且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进取之志,这便是“绿”所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的巧妙之处。可以说,它妙在一字寄千情,一字藏万景。它能在诗歌这种篇幅短小的表达形式中,反映出容量大,内容丰富的生活题材来,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把“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样浩大壮阔的江南景色尽收其中。正是这一“绿”字中体现出来的大自然之美,感召了当时已被朝廷所排斥,一生从政、怀抱忧国忧民之心,以“变风俗,立法度”为己任的王安石,一变先前那种因改革遭到挫折而一度消沉的情绪,勃发了要在将来的政治舞台上再展宏图的愿望,因而在诗中道出了心切而又满怀希望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寓意含蓄的心声来。
  自王安石之后,以“绿”为文眼,擅长在景物描写中创造出意境美的作家不乏其人,如现代作家朱自清。他写的散文名篇《绿》就足以体现他的这种描写意境美功底的精深程度。朱自清的《绿》,写景状物,较之王安石笔下的“绿”字更为巧妙,更别具风韵。可以说,它是一幅凝集了丰富美感形象的画。为了在文中描绘出“梅雨潭”这幅“绿”色的画,作者匠心独运,取浓墨为重彩,描一绿之绝色,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那醉人的绿呀,远望好像是平铺着一块“极大的荷叶”,近看却轻荡着一道道的波痕,像是妙龄少女身着的“裙幅”;清风吹来,那轻轻颤动的绿浪,恰似“初恋的少女跳动着的心”;那粼粼碧透的波光,宛如“明油”般明亮,恰似“鸡蛋清”那样鲜嫩,虽然只是“清清的一色”然而宛如一块耀人眼目的“温润的碧玉”。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这静止的绿描绘得色形兼备,令人心荡神移。作者在描绘“绿”这幅画中,渗透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纯洁美好的事物和向往光明的进取精神,使读者在欣赏中恍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纯洁和自然美的陶冶,曾经唤醒了多少美的复苏。
  然而,作者运笔到此,似乎还不足以淋漓尽致地写出“绿”之美,不足以尽情地表达那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光明的美好思想。于是,作者又把那“梅雨潭”的“绿”当作“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并深情地抚摸她、吻她,继之又把它称为“女儿绿”。“女儿绿”这一美称,不禁使我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在那碧波轻荡的潭面上,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身着绿色“裙幅”,面含春色的窈窕少女,时而轻舒黛眉时而丹唇微启;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踏浪而来。无论是那绿色的“裙幅”,还是那轻盈健美的舞姿,无一不显示出“女儿绿”的绰约丰姿。此时,文中那神光离合的“绿”之美,在作者的妙笔下,已得到了最纯美的升华,它使我们的读者,在沉醉于美好景物描写的欣赏过程中,不但达到了“无我之境”,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
  我们从作者对梅雨潭那绿色画面的描绘中,看到的不仅是一幅情景交融、美感形象丰富的画,而且是一首意境美妙、唤醒青春的绿的赞歌。
  如果说,王安石笔下的意境美把我们带入到辽阔的江南绿野,激发我们尽情地驰骋充满感情想象的话,那么,朱自清笔下的那种清新鲜妍、目迷五色的意境美,更能掀动着我们感情的波澜。在两位作者的妙笔之下,这种匠心独运的绿之意境美描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其作品虽然文体各异,但均以“绿”为文眼,在异曲同工的描写中,穿越时空,各臻其美,各溢其情,情景交融,互相生发,巧妙地创造了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它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诗文中美不胜收的深远意境,而且得到了美的欣赏和美的享受。
  
  霍静彦,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