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教师语言艺术漫谈

作者:吴雁琴




  语言是架构教与学的主桥梁,因此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对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口语表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精湛的语言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育者,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句句有用,字字精确。
  
  一、教师语言艺术的内涵
  
  对学生的赏识、尊重与接纳,真诚与关怀,同理心应该成为教师语言艺术的内涵。
  赏识最能唤醒人的自我完善意识,尊重最能增长人的乐观情绪和信心,被称为中国的海伦·凯勒的周婷婷就是最好的例子。“女儿,虽然你并不完美,但在爸爸心中你是最出色的。”父亲这种完全无条件的尊重接纳、独特的赏识教育使双耳全聋的婷婷有了快乐健康的心灵,她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赏识教育的神奇。周弘这样诠释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都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赏识教育让人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承认每一位学生虽然不完美但仍是有价值的人,并且有朝着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尊重与接纳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态度,不如说应是教师的人性观。
  教师应该质朴、坦诚。“对不起,是老师错了”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或偏见,比刻意解释或掩饰更能打动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更能拉进心与心的距离。教师的语言还应传递着对学生的关怀。有时候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却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
  同理心,即了解和分享对方的看法和感受,敏锐地体会对方的思想与情绪。如果教师能暂时放弃自身的参照系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行为,感受其内心世界,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感到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师生间充满体谅和关爱的沟通氛围。
  
  二、教师语言艺术的特点
  
  为师之才何以体现?除了要博学,还要讲究技巧与艺术。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得一清二楚,才能显现出他所具有的深厚的专业功底。如果词不达意、懵懵懂懂,必然功亏一篑。因为连话都讲不顺畅的人是不可能将复杂精深的思维成果成功地传授给别人的。所以说知识是前提,而表达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可否认,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跟他的思想、知识和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思想、知识和经验相当者之间,语言能力的强弱往往也有高下之分。这说明语言能力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可以、而且需要专门学习和培养的。
  所谓教师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教师是多角色的人物,应注意角色语言的转换,面对不同情景时运用不同的语言,教育艺术千姿百态,语言艺术千变万化。下面把教师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加以研究。
  (一)有声语言,专指口头语言。从教师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声语言分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两类。
  1、教学语言。基本要求是思维的逻辑性、用语的精确性和规范化。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必须脉络清晰、准确、精练,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要合乎普通话的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
  (1)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课,头要开得好,中间讲得活,结尾结得巧。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走向,用适度、适时的提问把学生思路引领到正确轨道上来。教师还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启发学生寻求多种答案。
  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之妙就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环节及对象采取相宜的讲授方式和语言表达方法,这样才算掌握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奥秘。叶圣陶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而要达到不教之目的,就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尽量多些”。尽早教会学习方法,老师只作指路人,路让学生自己走。例如想要提高语文能力,就要从培养良好的语感入手。语感是积淀形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历练,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后质变。多读就能形成能力,就能形成大量的语言模型,语言模型是需要在阅读中建构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读书,语感自然就出来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讲风太盛,多少个45分钟老师滔滔讲析,越俎代庖,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了一句空话。
  (2)师生口头言语互动
  讲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这个缺点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塌,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生动的互动性。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教学语言互动的基础。不通俗,学生就不好懂;不懂,怎么来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学生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因此,互动性要求讲课者表现出适当的幽默。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从中也折射出老师的素质和机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之接受。(德国海因·曼麦语)这确实是真理。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温和的语言。教师该多用“请你再想想”这些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你要这样做”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我们这里说的民主平等是师生间的民主平等,更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民主平等。教师应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欣赏、理解每个孩子,使他们都能从中得到激励与进步。
  2、教育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孩子心田,因此教师应三思而后说,说后再三思,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也是如此。但许多教师批评起学生来,只要本着“我是对你负责”就理直气壮,学生表面上不顶撞,心里却一百个不服,批评的效益只能是零,甚至是负数。应讲究批评的艺术:
  (1)委婉。教师有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觉得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的表达就不如委婉含蓄的效果好。我们可以学一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邹忌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会既从理智上,又从感情上接受你的意见。
  (2)耐心。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家有木兰和莫愁两位理想女性,但也出了姚体仁那样的败家子。小说指出体仁的颓废是由姚太太的过分溺爱和姚先生的嫌弃疏远造成的。这讲明了一个道理:要教育影响一个人,必须亲近他,不能讨厌他、对他一味地严厉。教育人是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不应以一时的表现或一次失误对学生一锤定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教育好他们并非一日之功,不可急于求成,不可企求一时一地的教育就成功。
  (3)心服。话要说到孩子的心里,教育才能有效果。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愿接受的是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四块糖果”的故事中,教育家陶行之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不仅不批评,反而巧妙地变批评为表扬,对学生的优点一一表扬,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这种宽容大度的态度,会让学生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比直接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