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把脉职业班主任

作者:沈亚春 史小平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它比一般的教师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期望,也饱尝着更多的职业艰辛,也容易出现过多的生命透支。本文试图反映班主任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现在时,以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症状
  
  教师难免患有许多的职业病。如视力低下、神经衰弱、咽喉肿痛、颈椎增生等等。这些病症固然困扰着从事舌耕职业的“孩子王”更困扰着班主任,但还没有对班主任的心理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倒是他们的职业心理疾患,成为他们的心头斩之不断、挥之不去的沉重阴影,具体有如下几点:
  1、班主任的“冠心病”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班主任则是世间最阳光的行当。他们每天都在学生之前起床,每晚都到学生宿舍查寝,晨昏叩省,风雨无阻。他们事无巨细,必躬以亲。对班级的情况要了如指掌,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心中有底,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及时掌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症下药。即使是节假日,班主任也还是人休心不休;学生的一切令他们牵肠挂肚。我们形容为“前楼后楼奔波,东头西头穿梭,人似陀螺一个,心如钻石一颗”。只有学生毕业离校,他们一颗悬着的心才能稳实地放下。可谓典型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这就是班主任的“冠心病”(“关心病”)。关心之切,无异于病。“关心病”对班主任的影响和侵害几乎是无日不在,无人幸免,致使有的班主任整天昏昏沉沉,有的班主任不幸早生华发,有的班主任甚至挥泪告别讲台。
  2、班主任的“偏头痛”
  每个学生都非常在乎班主任的评价。甚至有时一句话,可以成之,可以废之。学生这种心理的集中反映,就体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座位的特别在意,他们总希望坐上最好的座位,希望班主任更关心自己。所以安排座位就成为班主任最头痛、最棘手的一件事。每一次调位,学生数也就那么几十,但排起来绝不轻松,就客观而言,座位有远近之分,有正偏之别,学生有高矮之差,有男女之别,视力有好坏之异,情况各各不一。从主观上讲,有许多关系需要考虑,亲戚子女,领导子女,同事子女,朋友子女,同学子女,特困子女,新交子女,还有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性格过分内向的学生,身体状况特殊的学生,这些因素都必须周全考虑,统筹安排。所以,排一次座位表不亚于解答一道有无限多个参数的方程,简直令班主任谈位色变。
  3、班主任的“心绞痛”
  班主任工作的好坏,最终谁说了算?学生考试的成绩。教育是否有方,管理到底怎样,分数一锤定音。分数高,一好遮百丑,荣誉利益纷至沓来,名师、骨干、晋级、提干、重用……一荣俱荣。考得差,一墨俱黑,冷遇、危机接踵而至,通报、无能、督课、淘汰……一辱俱辱。学生的成绩上不去,是班主任真正的“心病。”
  4、班主任的“神经质”
  一个说法是:体罚学生。体罚,是铁丝网、高压线,谁碰谁倒霉。一旦体罚了学生,那就搞得你灰头土脸,甚至身败名裂,家长反目,领导怒斥,亲人抱怨,舆论汹汹,一个个沉重的精神包袱压得你有气难喘。你想不后悔也不能不后悔,你想不神经也不能不神经。这一点,在班主任的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没有人为班主任鸣冤叫屈。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也不论他们怎样顽劣,你只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5、班主任的“急惊风”
  如果说以“体罚罪”论处,还有点咎由自取的意味的话,那么,班主任患上“急惊风”,简直就是冤哉枉也。班主任做学生的工作,所面对的情况,总是一个个的“这一个”:个别性、顽固性、隐蔽性、突发性。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非比寻常。如果没有什么岔子还好说,最糟糕的是学生的突然失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班主任而言,简直是祸从天降,你班主任不急得心急火燎,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急得像没头的苍蝇,不急得突发“急惊风”,那才真是怪事。报告学校,调查同学,通知家长,寻访网吧,等候发落,乞求上苍……这一边大路上寻马脚迹,音讯毫无所获,那一边家长哭哭啼啼,找学校“要人”。他“要”得理直气壮,“要”得怒气冲天,你班主任则吓得面如土色,张口结舌,可怜之至。也许从此你就被贴上“问题老师”“历史老师”的标签。不管以后你怎么努力,也难以擦试。
  
  二、起因
  
  班主任的工作担子重重,麻烦事情多多,心理压力大大,带来的职业心理疾患实在不少。凡物之生,必有所自,班主任的心理疾患如此之多之重,其根由何在呢?我认为,它来自社会,来自人们心中潜在的期望。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知识分子的地位的确提高了不少,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明显好转。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越发强烈,教育投入成为人们公认的一种低成本、高回报、零风险的投资行为。因此,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特别是对班主任,期望就特别高,他们把子女交给你,就希望你帮他塑造出一个精品,他们天天来和班主任“对对碰”,又是请吃,又是送礼,不要说是一个敬重知识、钟爱职业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冷血”的普通人,也会被他“热情的沙漠”吞噬。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学校要生存,要发展,期期都说上台阶,年年都唱超历史。班级学生成绩,小检小测要比相,大考大试要通报,警枕在床,警钟在耳,警觉在心,警惕在梦。班主任自然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没日没夜陀螺般地连轴转。
  教育对象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如今的学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成长,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中被视为小王子、小公主,娇生惯养,因而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从不关心别人的利益,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第二,留守孩子多。严明的家教环境非常欠缺,也缺乏与别人倾心交流的空间,导致孩子跟任何人都有一种疏离感、隔膜感。孤独、寂寞、烦躁,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别人的心情他们又很难体会,他们不善于理解别人,也无法使别人理解自己,长期的自我封闭,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性格。三是早熟孩子多。传媒非常发达,孩子们接收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特别多,感观的冲击,虚幻的撞击,隐秘的刺击,对他们有很强的诱惑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他们的年龄不成正比。说他们幼稚,他们却知晓家长也未必知晓的东西;说他们聪明,他们又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和做人准则也未必懂得,实际上,他们的心理很不成熟,既缺乏明辨是非的头脑,又不能正确处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容易碰壁,常常产生莫名的烦恼,常常感叹“青春是一道忧伤的风景”。这三大特点综合作用,造成了许多问题学生在性格上的严重缺陷:自私、冷漠、虚荣、脆弱、傲慢、空虚、享乐、懒惰、狭隘、偏执、轻狂、叛逆……在行为上就表现傲视他人,藐视纪律,轻视教育,他们所犯的往往是低级错误:面对静谧而大声怪叫,名之曰“发泄”;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扯之曰“冲动”;逃课沉迷网络,美之曰“放松”。这些行为,给班主任带来了太多太多的“人造麻烦”。
  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挤”,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闹”,麻烦多多又多多。从这个角度定义,班主任就是和麻烦打交道的人,试想经年累月扑腾在麻烦漩涡中的凡夫俗子,岂有不病之理?
  
  三、处方
  
  班主任的职业心理疾患已是一个不容漠视的客观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班主任们的身心健康,给班主任减压,让他们从超负荷的运转中,亚健康的状态里挣脱出来,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加有效地工作,像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一样愉悦地享受生活,是全社会的责任。
  治病救人必须对症,疗治心疾终当心药,医治班主任的职业心理疾患,有效的应是社会对这个特殊职业的理解,对这个艰辛工作的支持。
  有句俗语叫“隔行如隔山”。说的是对行业特点的了解方面。事实上,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的理解,也是这种情形。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特定的立场,特殊的视角,特有的模式。人们用心的底片感光客观事物,就都会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也自然免不了片面、偏颇理解别人,最好的办法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长期以来,人们对“班主任”这个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要么极力赞颂,什么“红烛精神”、“园丁事业”;要么几近苛求,不允许班主任有普通人的想法,不允许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这就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班主任不应吸食人间烟火,班主任就只能为人师表。人们习惯向班主任提出要求,却忽视了班主任也有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班主任是工作的机器,智慧的存盘,却忘记了物质不灭定律。有些人对班主任的行为左也看不惯,右也看不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班主任的唠唠叨叨,正见其苦口婆心;班主任的一针见血,正见其良苦用心;班主任的疾言厉色,正见其赤胆忠心。
  班主任也是一个一个的俗世余子。正因如此,他们也常常在工作中有个一差二错,有个思虑欠周,有个不慎失言。他们也都会有不快、不满、不平,也都会有怨气、牢骚、怒火,也都会有流露、表现、发泄。当此之时,我们都应该学会大度,给以谅解,不应该不看事情的本质,不看老师的心意,却盯在枝节上,揪住一点,不及其条。人和人在一起就是打交道,打交道就免不了有摩擦。师生在一起朝夕相处,天长日久,更难免一些小摩擦、小冲突。其间,即使班主任偶有失误,我们也不应过分较真。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社会应旗帜鲜明:给班主任的无心之过亮亮绿灯!
  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愉悦身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人为本,尊重班主任的人格和权利,有利于减小班主任的工作阻力,有利于缓解班主任的心理疲劳。好之莫如乐之,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是每一个劳动者心向往之的生活境界。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都应该给每一个劳动者充分发挥的机会。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礼敬教师、敬畏知识的社会新秩序。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积极鼓励他们,热情支持他们,使他们能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挥洒,尽情展示。我们相信,当班主任在岗位上如鱼得水般轻快自在之日,就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呈现蓬勃生机之时。
  
  单位:湖北黄梅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