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释“极”

作者:范建国




  “极”在古代汉语里有“疲惫”和“穷困”义,人们多不知道,往往误用今义“极点”、“极限”、“极尽”去理解。例如: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中“劳苦倦极”的“极”,很多选本都没有注释,不少人把“极”解释为“极点”,似乎也通,其实大错而特错。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句式俪偶,“疾痛惨怛”是四字(词)并列,“劳苦倦极”应该同样如此。显而易见,“倦极”应该是并列结构而不是补充式,“极”不能解释为“极点”。
  “极”有“疲惫”之义,“倦极”应该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又:“困、疲、赢、券、邰,极也。”是“极”有“疲惫”义。
  古书“极”作“疲惫”讲的用例很多。《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在这段文字中,“极”、“废”、“罢(疲)”、“劳”、“倦”对文,则“极”有“倦”义明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日用本草》:“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安心养血,益气补经。”“虚损劳极”四字(词)并列。上二例“劳极”同义连文,是“极”亦“劳”也。王襄《圣主得贤臣颂》:“庸人御驽马,亦伤吻弊策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云《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的“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世说新语》习见“小极”一词,例如:《言语》:“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文学》:“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己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小极”有时亦作“小倦”,例如:《赏誉》:“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可证“极”就是“倦”。《史记·淮阴侯列传》:“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则已罢极。”其中“罢(疲)极”亦是同义词连用,“极”亦“罢(疲)”也。王力《古代汉语》于此注为“罢极,疲惫”是对的,只是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解释。《三国志·华佗传》:“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这里的“极”也是“疲劳”的意思,往往被误解为“极点、过度”。
  “极”由“疲惫”义引申出“穷困”义。
  《论语·尧曰》篇“四海困穷”包咸注:“困,极也。”
  《孟子·离娄下》:“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焦循正义:“‘极’是困穷,极之于其所往,即困之于其所往也……《尚书·洪范》云:‘鲧则殛死。’《释文》云:‘殛本作极。’极鲧于羽山,亦是困之于羽山。郑志答赵商云:‘鲧非诛死。鲧放居东裔,至死不得反于朝,置鲧于东海,永不复用,又收管之不许他往。所以困之穷之,使之终死于是,所谓极也。”
  又《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子·大宗师》:“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成玄英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饥冻,天地无私,岂独贫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寻求来由,竟无兆朕。而使我至此寥极者,皆我之赋命也。”按:《孟子·梁惠王下》之“极”,即“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子·大宗师》之“极”,即“贫、饥冻”,也即成玄英疏所谓“穷极”,皆“穷困”之义。
  
  单位: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