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古诗词审美鉴赏的过程

作者:罗 明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整齐优美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含蓄精炼的语言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极好的材料。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审美鉴赏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诵读
  
  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而对一首古诗词,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它包含着丰富、健康的诸多美的因素,正是古诗词的这个特点向学生传递着各种美的信息,使学生一诗一词在握,往往爱不释手,不由自主地吟诵。加之古诗词常常包含极度丰富的感情,一首首古诗词犹如一杯杯高浓度的美酒,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使学生在诵读时较之其他文章情感更投入、意韵更深长。以《雨霖铃》为例,简要谈谈我的教学体验。
  1、情感:凄凉伤感是《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总的来说,诵读时语速宜舒缓,音调宜低沉。但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也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竟”字之前可以高昂些,急促些,以衬出相见时双手紧握的急切心情,“竟”字之后可以陡转低调,以显出“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哀痛。
  2、音韵。《雨霖铃》中许多句子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诵读时应注意体味其内蕴。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仿佛自问自答,又恰似醉酒人的喃喃细语。由于是与心爱情人的离别,而风月暗然失色,不再是清风明月,而是晓风残月,现代通俗歌词“听我醉后言语,说的全是你”应是此时此处主人公内心的最好表白。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过程的诵读阶段,学生在感知景物、形象描写的语言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同时在脑海中形成。这阶段不仅靠感觉,而且有理解、表象、情感的参与,这是古诗文审美鉴赏的一大特点。
  
  二、品味
  
  品味主要表现为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解读和体会。如果说“诵读”主要靠作品提供的形象来理解作品,“品味”则主要靠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艺术素养等来丰富作品。主要表现为:以想象的方式去填补作品的空白;以全部人生经验去体验作品中的一切。古诗词中存在着大片的艺术空白。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学生以主动的创造性想象的方式,从许多可能的或可允许的经验成分中选择适当的成份,来充实作品中的空白。这种填补空白的活动,通常是不自觉的,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也只有通过这种填补空白的想象活动,学生才能从中获得文学作品的无穷韵味。
  对鉴赏对象的品味,也即体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事业未成华发早生的慨叹,学生从字里行间里体验到苏轼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对岁月流逝、时光匆匆的伤感等等诸多复杂情感并深深地受到感染,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学生以全部人生经验体验着作品中的一切,使作品的丰富性得以展开,并赋予作品以生命力。通过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包括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完全融合为一,甚至达到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的程度。在审美鉴赏的“品味”阶段,想象始终贯穿其中,正是这种想象力的自由驰骋,使学生在审美鉴赏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三、感悟
  
  感悟,是审美鉴赏的一种理解方式,但不同于对有限感性对象的知觉性理解,它是一种在对艺术世界品味、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如果说,鉴赏中的“诵读”、“品味”是完形→想象→移情→体验,是鉴赏主体完全进入作品,是物我同一,那么,鉴赏中的“感悟”,则是理解→思想→了悟,是对艺术深层理性的揭示。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学生阅读本词,开始被苏轼词风的豪放、大气所感染(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等)用心体验词人旷达胸襟,感受词人那份淡淡的感伤,进而从中超脱出来,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思索、一种探求,最终感悟到:
  1、建功立业固然人人向往,但并非人人可得,只要有过程努力,结果不必过于计较;
  2、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若想有所建树定要抓紧时间,以免“老大徒伤悲”。
  感悟是品味、体验的凝聚和升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获得。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当然,这种理解不是逻辑思考,而是以体验为基础的高层次的直觉把握。
  综上所述,古诗词审美鉴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诵读”、“品味”、“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是贯穿审美鉴赏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单位:江西泰和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