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王绍平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美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一定的审美水平标志着一定的文明程度,一定的教育水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审美修养只有靠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像艺术创造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语文教学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大语文教学中去呢?
  
  一、讲究美的形式
  
  鉴于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直观形象的美化,争取从多种直接感官角度,加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1、语文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美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自己要热爱美,一言一行应合乎美的要求。仪表要整洁,神态要端正,态度要和蔼,品行要端正……正如加里宁所说:“他(教师)应看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过这样严格的监督。”
  2、巧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入得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从审美角度看,对语言的感受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的标志。讲《凡尔赛宫》可这样入课:同学们想去凡尔赛宫观光吗?(学生情绪大振)“但苦于条件所限,我们不能如愿以偿——不过,也不必丧气!常言道:‘观景不如听景’嘛!今天我们请作者吉祖英给我们当导游,咱们一同去游览那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吧!”(边说边板书课题),短短的几句导入词,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
  3、教态和蔼,语言规范、流畅、风趣,谈吐文雅,使学生如沐春风,置身于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中。
  在这方面,著名教师于漪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坐在她的课堂里,你不会感到那是在接受教育、是在进行艰苦的劳动,只觉得春风拂面,赏心悦目。她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是一位平等亲切的友人,娓娓而谈;无论多艰涩枯燥的知识,从她嘴里说出来就成为生动的、为学生熟悉的形象,寓庄于谐,和颜悦色,极富吸引力,给学生以美感。
  
  二、开掘美的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多为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就是美的结晶。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文章中美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1、自然景象美
  教材是经作者审美处理的,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雄伟壮丽的泰山极顶,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春……大自然的各种美——崇高的、庄严的、温柔雅致的美都通过语言传递出来,可让学生领略祖国山川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起为把祖国河山装扮得更为美丽而刻苦学习的壮志。
  2、社会生活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就是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人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正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挺进报》、《筑路》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美,《荔枝蜜》展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社会美。分析这些社会生活美的感召力,以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使他们更加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3、人物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必伴随着形象进行,最重要的形象则是美好的人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整个感情世界里,人是最高能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的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普通劳动者》中朴实、亲切、久经革命斗争考验的老红军,《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筑路》中的保尔,平凡中见高尚的朱德的母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剖析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用丰富多彩的精神品质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4、思想情感美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有鲜明、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情感:《草地晚餐》歌颂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志的信任》赞美了纯洁的革命友谊,教学中,应剖析主题,阐明思想,引导学生领略文意之美。
  情是文学作品的基础,“意”和“情”是伴随一起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热爱的崇敬之情,《白杨礼赞》表达了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人民的热情赞美,《挥手之间》表达了对革命领袖的信任和爱戴之情。教师应通过形象分析把感情传递给学生。
  5、作品语言美
  语言是一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润起来了……”这富有强烈节奏的语言,一下子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美感的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时,教师必须注意讲究美的形式,开掘美的内涵,力求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涵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追求真善美中识别假恶丑,以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的目的。
  
  单位:江苏江都市邵伯镇油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