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教学中的故事讲述

作者:王玉亮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时,我即兴讲了李商隐的爱情故事作为穿插;没想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我兴奋了,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口。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探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整合教材与故事,如何丰富自己的故事“仓库”,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思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和学生都在“讲”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获益匪浅,可以说“教学相长”。“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
  其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知道,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没有了兴趣,老师如何打开学生紧锁的心门?给学生讲个故事,丢个包袱,相信没有几个学生不会上“钩”的。
  在学习陶渊明的作品时,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文本及注释,让他们自己去亲近、领悟、欣赏文本并获取知识。之后,我又给学生讲了陶渊明的几个生平故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刚才还打瞌睡的几个学生,马上提起了精神,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故事。放学后,卢锐伦同学走到我面前,问了几个有关陶渊明的问题,如“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家”等。我们聊完后,他说,他认识了一个全新的陶渊明。他告诉我,小学的老师用“共产主义”来形容“桃花源”,说陶渊明有共产主义觉悟。现在,他不这样认为了,他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可爱而又可悲的五柳先生。从那以后,他经常和我讨论一些文史哲方面的问题,对语文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的语文成绩也节节提高,并且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不仅提升了他的语文成绩,而且改变了他的学习态度。
  李煜的《虞美人》是辞情相生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教人黯然销魂;但其悲情毕竟和词的文体隔了一层,学生们也只能感觉到它的朗朗上口。如何再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李煜的距离呢?在上课前我讲了李煜的故事给他们听。当讲到“太宗初闻此词,便陡生杀机”时,我便抛了一个包袱给学生:宋太宗听到《虞美人》为何会陡生杀李煜之心?有的学生对着课本沉思不语,有的则唏嘘不已。我知道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便借机引导学生赏读词作。一堂课欣赏、朗读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背诵《虞美人》了。
  其二,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
  要上好一堂有语文味的课不那么容易,在面上中学要上出语文味来更要费一番心思。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使人疲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课堂有“语文味”,单是做到让学生不打瞌睡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我总会想方设法讲故事给学生听,调节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过秦论》是一篇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文章,篇章段落又相对较长,如果整堂课都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进行下去,学生难免犯困,效果不好。我便有意穿插一些小故事,适时地调节课堂的气氛。文章涉及到了“战国四君子”,我就用调侃的语气讲了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小故事。学生听故事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笑过之后再“言归正传”,学生有兴致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能渐渐牵引着学生的耳朵和心灵,无论讲解一些文言语法,还是渲染作家的爱恨悲欢,甚至人生哲思,效果都不错。既活跃气氛,又有语文味,这也是我致力追求的“动静结合、能放能收”。如果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只致力于去教懂教会学生,把学生变成课堂上的书记员,接受知识的容器,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既然学生喜欢听故事,那我们就讲故事,因为“听”总比“不听”要好。
  其三,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单单让学生阅读课本注释的作家简介的做法似乎已经不和时宜了。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与作家达成心灵的交流,获得更具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感性知识。
  学习庄子的时候,学生们对于老庄的学说始终不能很好地把握。如何给学生一个清晰简捷而又比较准确的引导呢?我还是采用了深入浅出的“讲故事”的方法。我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创设生活场景,给学生讲了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将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糅合到这个典故里,将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凝聚于为亡妻而歌的反常规的动作上。听过这个故事,学生对于庄子的部分思想有了较为感性的理解。我相信,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肯定比单纯介绍“无为”“齐生死”几个名词的效果要好。
  其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新课标同时指出,“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地传授理论知识。我认为,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这种教学形式就是在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譬如学习孟子的文章时,就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孟子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学生很难接受。在课堂上,我给他们讲了《孟子》中的一个小故事。孟子听说一个人因固守“授受不亲”的礼教而见死不救时,他扼腕大呼,“非人哉!非人哉!”我用轻松调侃的语调讲述了这个亦谐亦庄的故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了孟子,领悟了他的思想。
  事实上,我刚实施“讲故事”的教学活动时,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的。我的学生处于南粤方言地区,听说普通话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大凡跳出一些或精致古典或幽默诙谐或北方口语化的词时,他们都需要回味甚至解释的时间。但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听故事”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听说能力明显提高了。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其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如果仅仅拿它当“工具”,未免低估了它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以空洞的过多过细的分析代替学生语言实践的教学模式,去拓宽学生的求知空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审美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中的美有多种,有昂扬上进欢欣的美,也有缠绵伤感忧郁的美。语文老师当然有责任带领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引导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情感。把文学作品或作家人生逸事编成小故事,穿插在教学中,应当是一种很好的审美观人生观的教育途径。每当涉及到一些大家的作品时,我会将作家的人生经历改编成小故事,用生活化的、生动而较有感染力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听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作家人生历程的过程。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曹操“横槊赋诗”的豪情,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坚韧,等等,在这些典故中,学生的灵魂与作家的灵魂产生碰撞,孩子们的心灵自然会受到悲剧崇高的洗礼,更加接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从学生的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也应该担负起这样一个重任。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所以,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愈来愈体会到,学生喜欢讲故事的老师,喜欢上有故事的语文课。“讲故事”的作用和效果真的不可低估,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可以活跃营造语文课堂的气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讲故事这种教学手段侧重于培养了学生的倾听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仅会倾听还远远不够,应对交流才是我们语文课训练的重点。经过一个学期,我的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倾听,他们听说普通话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将“讲故事”的活动要推广到学生中间,让学生学会讲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我相信,学生们必定会在“讲故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单位:广东东莞市厚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