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误区

作者:游玉华 余志英




  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文言文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目前,古诗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比重一下子提高到40%以上,再加上《语文读本》内容,阅读量几乎是原来的三到四倍。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文言文教学工作较为困难,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高一阶段的学习是高中学习的关键,语文学习亦然,文言文学习亦然。高一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使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高的目的。近年,高考加大了文言文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加大了翻译题的考查。高一年级若打不好文言文的基础,那么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就会倍感吃力。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昂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学习呢?结合教学实践,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上课不听讲,只看参考书。笔者目前所教高一班级中几乎各有近一半的学生人均拥有一至两本各种版本的文言文注释及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大多与现有教材配套,功能相当齐全,大致有作者作品简介,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说明,古今对照译文,重点字词解释和古汉语常识,甚至还有课后习题的解答。这些教材多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所精心编写。因其内容的详尽和权威性而迎合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受到学生的推崇,被部分学生如获至宝。上文言文课时,他们只看参考书,不听老师讲课,在他们看来,资料上一应俱全,一看就懂,听课又有什么意义呢?结果书一合上,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题都不会。
  在实际学习中,参考书的确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看看本无可厚非,但不宜在老师讲课时看,更不宜取代听课。毕竟,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是死的,是现成的答案,上课看课外参考书,一般不用心记,看明白就行,大多数印象不深。而且久而久之,它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老师讲某一知识点时,要经过启发、引导,经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过程,印象就深刻,记忆就牢固。学生既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而不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误区二:轻视诵读。文言文始终应该“读”字当先,篇篇都要求熟读,甚至于成诵。最好是凡是名篇佳作都要求背诵。然而目前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还存在不重视诵读的问题。课后要求诵读的不读,要求背诵的也不背,或者背不下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弊病。诵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重要的经验之谈。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了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气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像《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范仲淹的宠辱皆忘,欧阳修的超然自乐,等等。不通过反复诵读,怎能让学生体味到其中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受到文与质的感染与陶冶,充实其底蕴,丰富其情操,进而使之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再者,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靠长期诵读、感悟培养出来的。通过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等也就记住了,记得多了,就能够触类旁通了。如此下来,何愁不能使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得以提高?
  那么如何诵读文言文呢?各人自有各人的方法,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都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无形中情操上受到了陶冶,心灵上产生了共鸣,这对他们的朗读、背诵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朗读、背诵中去。而缺乏理解的朗读、背诵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只会事倍功半。
  误区三:重整句翻译,轻具体字词。高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只注意这一句话我会不会翻译,会翻译就行了,很少关注一些语言现象,例如,这一句中的某个词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通假字;有没有古今异义字;有没有词类话用;这一句是不是特殊的文言文句式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只忙着记老师对这句话的翻译,要么写在书上、要么写在笔记本上,课堂记住了翻译,可单独把这句话写出来让他翻译,便不会了,原因就在于轻视了句中具体字、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依我们所见,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应注意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一字一句的学懂,即弄懂这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它是什么词性,做什么句子成分,什么意义,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等。一字一句都搞明白了,翻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搞懂了、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增强阅读其它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固然重要,而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这六个方面来学习文言基础知识、钻研具体字词也是极为必要的。
  误区四:忽视分类归纳和总结。目前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由于没有古文的运用环境,很多同学对它很陌生,读不顺,也背不熟。往往学到一个词就记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知道联系这一词在其它课文中的其它意义和用法。这样遇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题就傻眼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须要靠平时的积累,并重视课堂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归纳,把课文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不来,进行强化记忆,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到:“浴乎沂,风乎舞雩”中“乎”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论语十则》中学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乎”用于句末是语气词。把这两则归纳了、整理了,遇到《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用老师讲,就会判断出句中“乎”是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再如:知道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不吾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句,也就能判断出课外阅读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目前各类考试,乃至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有很多来自课外,但知识点却来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点零散而琐碎,但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善于分类总结,且活学活用,那么当学生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言文时,就不会感觉陌生,再联想平日所记的知识应该能融会贯通。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中,学生不应就这一课学这一课,而应该及时积累、归纳、对比、整理学过的文言知识并总结其中的规律。这样才能逐渐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的意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词句的特点,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触类旁通,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高一的文言文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注重于每一个字、词的学习,加强背诵,注意归纳、整理,这样就一定能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单位:湖北东方英语信息学校;湖北黄石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