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杜甫诗歌妙用叠字的意韵

作者:邢 满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现在:
  
  一、妙用摹状狀叠字,具有绘画美
  
  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恰当地使用,有助于生动形象地描景状物,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准确地论述了叠字对于状物写景抒情的重要作用。他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如:
  (1)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十二月一日三首》)
  (2)青青竹笋迎日出,日日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持还黔中》)
  (3)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
  (4)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5)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
  (6)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早花》)
  (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9)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
  (10)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
  (11)风含翠筱娟娟净,雨筱经集冉冉香。(《狂夫》)
  (12)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寒日》)
  以上的例子具体细分,可分为两类:
  1、静态摹形,如:(1)句中,“短短”,形容词叠用,状桃花未舒之形;“轻轻”,形容词叠用,出柳絮漂浮之状,从而表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风味,洋溢出一种生活情趣。(2)句中,“青青”,形容词叠用,绘竹笋鲜嫩之色。(3)、(4)、(8)句:“纷纷”、“娟娟”“皎皎”,形容词叠用,写出月光皎洁、明亮之色。有时,叠字可用来形容或描写事物的纷繁、丰盛、众多,如(5)句中,“枝枝”,量词叠用,状杨柳枝条之多。“对对”,量词叠用,绘果实丰硕。(6)句中的“盈盈”,形容词叠用,叙梅花繁盛。“艳艳”,形容词叠用,述梅花之明丽。总之,这些叠字都比单字更有表现力,予人更强的美感。在诗歌中用叠字描绘自然景色,丝毫不觉复沓,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令读者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
  2、动态摹状,如(7)句的“泛泛”,动词叠用,绘渔人行舟之从容。“飞飞”,动词叠用,状燕子往来之频繁。(8)句以“深深”见到花繁叶茂之景致,以“款款”展现蜻蜓飞动之轻灵姿态。叶梦得读评道:“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气格超胜。”(《石林诗话》)这里既是对物象姿致风神的描绘,同时又深带感情,如叶嘉莹所云:“其所写之深深、款款,却使人读起来……正自有无限爱惜之意”。(《迦陵论诗丛稿》)(9)句的“凄凄”,形容词叠用,述深秋晚风之冷。(10)句的“湛湛”,形容词叠用,状江水之清澈。“冥冥”,形容词叠用,绘梅雨天气之昏暗。(11)句以“娟娟”状竹之青净,“冉冉”状荷之幽香,纤巧活化,足以想见诗人的好兴致。(12)句的“冉冉”,形容词叠用,状汀烟移动之缓。“晖晖”,名词叠用,绘竹林上日光之明亮,诗句描绘出一幅寒食节之自然风光图。这些叠字在句中具有点睛作用,所谓精神兴致全见于此。
  运用叠词摹状,使景物描写有动有静,声色交融,声情并茂,从而使描写对象达到“情貌无遗”、“境界尽出矣”。这样的文章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在杜甫笔下,所有的景物表现得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色彩感,境界幽深,生动传神,富有绘画美。
  
  二、妙用摹声叠字,增强音律美
  
  运用叠字来描摹各种声音,以声音刻画形象,发挥摹声叠字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汉语中的摹声词极为丰富,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广泛运用。杜甫在诗歌中,善于把自然界的声音直接记录下来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具体真实的感觉。如:
  (13)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
  (14)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秋风二首》之二)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6)“车麟麟,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13)句的“泠泠”,象声词叠用,述水声清亮。(14)句的“淅淅”,象声词叠用,状秋风之凄冷,将一幅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15)句中的“萧萧”,象声词叠用,状风吹落叶之声。“滚滚”,动词叠用,摹江水奔涌之势。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悲壮的情怀,寄托在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狂风怒号之中。王渔洋认为是“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这两句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在写景的同时,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另外,当某一篇章连用若干叠字描写某一宏大场面时,还会增添出一种浩大的气势,极大地渲染了气氛,并形成一种特别的美质,增强了文字形象的感染力。如(16)句“麟麟”,象声词叠用,状战车开动之声。战马“萧萧”,象声词叠用,述战马悲鸣之状。再加视觉描写:腰弯弓矢的“行人”——士兵,跑着送别的爷娘妻子和震天哭声及漫天尘土,构成一幅悲壮的送行图。通过这些拟声词,我们感受到黔武给千家万户带来的痛苦,又交织着出征之前的悲壮气氛。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以声叙事,如历其事;描绘场面,形象生动;以声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其次,诗歌是富于音乐性的艺术。因此诗语的选择除了考虑描状抒情的效果外,还得考虑音韵之美。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指出:“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叠字既是双声,又是叠韵,因此既有两玉相扣之铿锵,又有贯珠相联之婉转,具有优美的听觉效果。杜诗多用叠字正是为了追求这种音韵之美。特别是在律诗中,叠字具有语音的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使句式整齐有序,韵律铿锵悦耳,节奏鲜明,回环荡漾,富有音乐美。
  
  三、妙用叠字,表现人情美
  
  艺术创作不是靠理性的判断,而是靠激情的迸发来完成,诗的创作,尤其如此。因此,诗人如何充分地抒发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是极为重要的。妙用叠字有助于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运用叠字,更利于感情的抒发,可以取得言与意会,言随意遣之效,可以增强诗词的人情美。
  杜甫用叠字较多的地方是表达他的失意、不得志、忧国忧民、羁旅之苦等心态的。如《赠蜀僧闾丘师兄》:“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这里表现了杜甫对黑暗的现实感慨甚深。“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则通过景物表现作者寂寥、黯淡的心绪。《九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这是一生漂泊的总结,其中蕴含了多少的辛酸啊。《清明》:“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这是诗人末路前不久的词章,是他毕生追求、身危病残的真实写照。杜甫之伟大,不仅因为他创作的伟大,也因为他品质的伟大。身遭不幸,然而心里挂系着的却是中原,是国家的统一。所以说杜甫的诗每一句你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心跳脉动,因为他是在用生命和热血来书写的。
  不过,这也不等于说杜甫运用叠字的诗总是悲悲切切、郁郁寡欢的。其实他的诗中也是不乏明快、轻松的咏物抒情调子的。他善于发挥不同词性的表达效果。如他妙用形容词叠字,表现了对景物的喜爱的心绪,如“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渲染了竹林上日光的明丽洁净,流露出作者对岸边水汽和竹林上日光的喜爱之情;“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表现了作者对梅花迎风怒放、繁花似锦的赞叹之情;数量词叠用,仿佛向读者一一数点事物,如“杨柳枝枝弱”,众多杨柳嫩枝历历在目;“枇杷对对香”则写出枇杷树果实累累,飘香四溢的盛景。象声词叠用,能将自然界的声音惟妙惟肖地记录下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江风萧萧云拂地”,江风怒号之声如在耳边,使人仿佛置身于暴风骤雨中一般。动词叠用,能赋画面以动感,如“点水蜻蜓款款飞”、“清秋燕子故飞飞”描绘了蜻蜓、燕子往来飞动,栩栩如生之态;“不尽长江滚滚来”,渲染了江涛汹涌、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这种活用使人产生联想,以对此物的情景气氛之感受去理解彼物,丰富了形象和意境,令读者耳目一新。
  杜甫曾在《长吟》诗云:“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说明他对诗句的炼意和音韵很讲究。杜诗中对叠字的灵活运用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决不能认为叠字的运用只是为了凑足音节,实际上杜诗中的叠字往往是全句精警所在。杜甫在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用了许多叠字来描绘,这就为我们研究杜甫的生活、情绪、心态等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了解杜甫生活某一方面的状况和某一时期的心态的。
  
  单位: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