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解答个性化文言试题的技巧

作者:纪效飞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文言的继承和发展。近年来又加大了考题力度,它要求对经典性文言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对相关重要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欣赏和评价。不少同学对个性化文言阅读总是心有余悸,担心做不对试题,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笔者对近年来的文言命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发觉文言阅读的考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注意归纳,进行分类,就不会太难。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类,供大家参考。
  
  一、理解概括类
  
  例1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陈涉世家》)
  答:(1)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2)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
  例2桃花源中的人对外面进入的渔人热情款待,却又对渔人说“不足对外人道也”,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要求:会找、找全、找准)(《桃花源记》)
  答:(1)从两方面组织:因为纯朴而对外人热情,因为惧怕失去现在美好的生活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住处。(2)综合一下:他们担心自己富足自足自由的生活被破坏。
  
  二、联系类
  
  例1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1)结合文章内容,三篇都要讲讲。(2)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如旷达,洒脱,追求宁静自然,不同流合污等。
  例2“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你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1)结合文章内容(注意选一句)简要阐述。(2)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先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要做一个清官,为民造福的好官等。
  例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孟子三章》)
  答:(1)结合文章内容。(2)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长期共存的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三、欣赏类
  
  例1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与朱元思书》)
  答:(1)概括表述观点。(2)找出扣点(关键词、点)进行阐述。如: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例2《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你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要赏析。(《归园田居》)
  答:(1)概括表述观点:形象地描写了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2)找出扣点(关键词、点)进行阐述:句中“悠然”“见”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情。
  
  四、比较类
  
  例l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答:(1)比较点是内容或形式。(2)写出异同或优劣:五柳先生是自得其乐,忘怀得失;醉翁则是借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例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处(妙)?《与朱元思书》 答:(1)比较点是内容或形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写出异同或优劣:《与朱元思书》中用比喻、用对偶的方法;《三峡》一文中则用比较的方法,都是写出了水流的速度非常快。
  
  五、评论类
  
  例1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1)表明观点:①我同意这种看法。②我不同意这种看法。(2)表明自己的理由:①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能打好仗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②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尤其是现在的现代化战争。
  例2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1)表明观点:①我同意这种看法。②我不同意这种看法。(2)从文中找根据:①我认为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所描绘的那一幅世外桃源正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的反应。②因为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反应,是作者追求理想的表现。
  当然,掌握了以上答题技巧,并不等于完全拿到了文言考试制胜的法宝。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它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多总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身处“帷幄”之中,而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单位: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复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