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我教《藤野先生》

作者:章长根




  《藤野先生》一文,以前曾教过多遍,但每当上完这一课,心情总是不能平衡,觉得自己在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转变、文章的语言特点上,都没能讲透,不够到位,有一种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先生的感觉。为此,在再教此文时,我给学生拟了这样一个阅读提纲:1、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对这份提纲的第三题的设计,我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因为以前每教此文时,都离不开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而关于此文的主题,学生的观点也与教参的分析基本一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文章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有的说主要是写作者自己的(思想变迁),有的说是既写藤野先生,又写作者自己。而我对《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是表达对藤先生的回忆及对他的怀念。其分歧不应该存在。因为这从标题的设置及行文的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文章基本上分为三块,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在东京的求学经历,实际交代的是认识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写的是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经过,实际讲的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三部分写的是离开藤野先生后作者对他的怀念。我把对主题的讨论、设置为对写作目的的分析,其用意是缩小思维范围,不致产生以前出现的分歧。
  对鲁迅作品的内容感知(除个别深奥的语言外),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大的困难,一遍读下来,阅读提纲的第一个问题——离开东京的原因,基本上能顺利解决:不满东京的学习环境,讨厌清国留学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表现。对第二问,学生的回答也基本一致。1)匿名信事件;2)幻灯片事件,而主要是幻灯片事件。有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说:假如没有幻灯片事件,中国将不会有伟大的鲁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激这一事件。学生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对此,鲁迅先生曾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电影以后,学医的想法有改变。他说:“从那一日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讨论到第4题时,过去的那种争议没有了,回答非常一致,是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及怀念。这正符合我这样设题的初衷。在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时,学生们都能回答出是反语的运用,例如,文中的“标致极了”,“爱国青年”和“正人君子”。
  在学生完成对上述四题的讨论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本文以后,请你用具体的事例来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是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他的表现是他不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对他的侮辱、检查他的讲义,寄匿名信给他,极大地刺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幻灯片更是提醒他学医并不能救国。又有同学补充,作者在二十几年后还能记起“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也是爱国的表现。“日暮里”这一地名让他联想到自己多灾多难、日暮途穷的祖国,这说明他当时处于忧国忧民的痛苦之中。“水户”这一地名,是因为作者仰慕抵御外侮、坚强不屈的朱舜水先生引起的。最后有同学补充说:作品中的作者是一个热爱自己的祖国,思想逐渐变得成熟的爱国青年。阅读到此,讨论到此,我想学生们对文本,特别是对鲁迅先生应该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这了解是他们自己的完成的,并不是教师启发和诱导的结果。
  在完成对本文的教学以后,我觉得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放性思维习惯的培养,我们的教材(包括教参)的编者,我们的教师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自主学习及开放,应该有前提、应该有适当的度,那些带有原则性的东西,该把的关还是应该把,不能把本来就很清楚的东西,带入课内进行讨论,以致造成不必要的分歧和混乱。例如,本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的设置,就有问题:“关于本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这样设置问题,一是事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框框,二是编者在设置时加入自己的倾向(编者自己倾向于第三种说法)。这样不仅达不到自主学习和开放思维的目的,还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世上的事往往是这样,本来很简单的东西,一讨论就变成复杂了。文章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不就完了。
  教完本文后的遗憾还是有的,只是没像以前那样沉重。要教好鲁迅的作品,除了必要的素养,还需要多一份热情,这一份热情有对先生的(鲁迅):我们要真诚地学习他的精神,透彻地钻研他的作品,先生是过去的那个时代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这份热情有对学生的: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只有真正了解鲁迅,才能真正地尊敬鲁迅。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单位:浙江绍兴市灵芝中学